陳年水塔的內壁,白磁牆面已經被染成褐色。陳秋憲攝
經濟不景氣,很多人就怕自己的濾水器不夠好,或是根本沒錢買濾水器,該怎麼提升水質?其實,提升水質的第一步不是裝濾水器,而是定期清洗水塔。
水質研究保健專家賴淳裕說,如果購買濾水器的經費有限,可選比較陽春能去除物理、化學物質功能的機種。以水質檢驗當中的物理性標準,包含:酸鹼值、含氧量、礦物質、水中固體總容量等;化學性標準,則有:影響健康的氯等化學物質,先做到這兩樣及格,行有餘力再考慮生物性標準、重金屬與信息。
真的沒錢添購濾水器,學會自己煮開水最實在。但是,賴淳裕提醒,夏天因為颱風來襲等因素,為了維持水質,自來水中氯含量特別多,因此除氯的工作,在夏天顯得格外重要。建議早上剛用水的時候,可將管線中暫留一夜的水,打開水龍頭十至十五秒流掉,排除管線中的沉澱物質。
開水煮沸後,應該打開蓋子,讓三氯甲烷揮發,避免人體吸入,水質研究保健專家賴淳裕說,「這比喝含氯水還毒」。仍然不安心的主婦,賴淳裕則建議不妨利用檸檬的維他命C去除氯。此外,洗米的時候,不妨滴幾滴檸檬汁,以避免生水中的氯與食材結合。
但是,可別以為這些手續通通做了,就能高枕無憂,最容易讓人忽略的,就是家中陳年未洗的水塔,而且台灣建築物大多頂樓加蓋,據賴淳裕估計,有六成的家庭完全不洗水塔,但其實,水塔就是建築物的「腎臟」,就算加裝功能強大濾水器,不洗水塔還是惘然。最好至少半年洗一次水塔,標準為一季洗一次,一年四次。
有些人則是做太多,不只洗水塔,連家中管線都洗,賴淳裕說,藏污納垢的管線經過這麼一洗,就像長年不洗澡的人,洗出更多的化學物質,殘留管內反而更髒,「十年以上沒洗過,突然要洗的意義不大」,而且清洗管線所費不貲,不如裝一台濾水器,配合定期洗水塔較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