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父母育兒知識多半來自網路或坊間傳說,其實,帶孩子跟交朋友的原則都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都不吃的食物,就不要怪孩子吐出來,把握住了這一點,相信新手父母都會快樂很多。
嬰兒呱呱落地的啼哭聲為家庭帶來新的氛圍與願景,是婚後渴盼已久的愛情結晶。
每對夫妻生了孩子才學習做父母,育兒知識顯然不夠用,台北縣衛生局去年公布「新手爸媽育兒知識調查」,接近四成父母不知道滿六個月大的寶寶才可以吃副食品,不知道母乳在室溫下可以存放長達三小時。
安全感
是人類需求根本
從調查得知,現今父母育兒知識多半來自網路或坊間傳說,嬰兒狂哭最令他們束手無措,一位年輕爸爸無奈的說:「我太太只相信育嬰寶鑑,只是她書看得愈多,孩子哭得愈厲害。」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林如萍看來,哭是嬰兒的基本語言,透過哭來讓父母知道他餓了,尿布濕了,肚子痛了,怎麼可以認為把哭的孩子抱起來就是鼓勵他哭?非得等到他哭到沒有聲音,自己停住才可以抱起來?
固然孩子在哭了沒有人理以後自動會停,但是心中的委屈是很大的。「孩子最要的是安全感,假如給一個飢餓害怕的孩子兩個選擇,一邊是母親,另一邊是食物,他會先選母親,因為安全感是人類所有需求的根本。」林如萍說,當孩子會走步以後,愈有安全感的孩子愈敢去探索陌生的環境,而探索陌生環境正是人類生存的第一步,所以哭了馬上抱起來,或常陪孩子玩並不會寵壞他,反而是按作息表操兵,時間到才可以吃奶的方式,會養出壞脾氣的孩子來。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台北市家庭教育中心研究員唐厚婷也認為,帶孩子跟交朋友的原則非常相似,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都不吃的食物就不要怪孩子吐出來,把握住了這一點,相信新手父母都會快樂很多,鄰居都可以睡好覺,天下太平。
新手媽媽的另一個壓力來自上一代過度「關愛的眼神」。由於自己尚在摸索如何照顧小寶寶,要能做得熟練、又對又好,真是很不容易。然而,經驗豐富的祖父母級長輩,只要瞄一眼,馬上看出新手父母照顧寶寶的方式仍顯不足。
林如萍觀察到,家中長輩可能會將他們的經驗傾囊傳授,希望對新手父母有立竿見影之助。有時,他們表達急切,面容擔憂;有時只要聽見小寶貝的哭聲,就頻頻詢問。這樣會讓原本就不是很有信心的新手父母,信心更加薄弱,更加慌了手腳。
了解長輩擔憂重點
林如萍認為,新手父母對於身旁眾說紛紜的經驗談,沒有太多招架能力。「如果妳也遇到相同情形,不妨讓自己靜下來,了解現在的狀態與長輩擔憂的重點。」
如果,妻子發現自己有很多負面情緒反應,或是長輩的責難令人無法忍受,更要尋求支持,「夫妻之間一定要多溝通,妥善因應。做先生的更該多出力來疏通兩代養育觀點的差異,責無旁貸。」她說。
委婉的請求長輩放寬心,也讓他們理解你們會漸入佳境,一方面安撫他們,一方面表達柔性的堅持,最後,一定會愈來愈有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