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腎平均要等33年 等不下去的人 只好轉赴中國等地 應從小灌輸觀念
【記者林賢齊台北報導】台灣移植醫學會昨日公布報告顯示,國內腎臟移植者十年存活率數據比美國高,但國內缺乏器官捐贈風氣,換腎平均要等三十三年,等不下去的人,只好轉赴中國等地,讓台灣腎臟移植行程空有技術,卻無腎可換的怪現象。
這份於一九九八年至二○○八年,蒐集國內二十七家醫院、五千兩百六十三例個案的「國內腎臟移植十年存活率報告」顯示,國內外換腎者約占各半,半數國外換腎者多前往中國,還包括菲律賓、印度等地。
台灣移植醫學學會理事長李伯璋指出,台灣病人活體腎臟、屍體腎臟的十年存活率分別為九成一、八成八,成效都明顯比美國好。
根據台灣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於今年七月的統計顯示,我國目前有五千一百六十六人登記等待換腎,但是平均每年約只有兩百人能成功換腎,每人平均要等三十三年。器官不足,等待者只能繼續洗腎維持生命,一年用掉三百三十億元,耗去十分之一健保資源。
從事建築工作、過去曾在美國就業的病友劉崇聖說,美籍醫師告訴他洗腎只是過渡期,且不限三親等的器官捐贈,最慢三至五年就能進行移植。最後,他的父親決定活體捐腎給他,經過兩年藥物治療及觀察後,終於在今年三月成功完成器官移植,是目前台灣第四例交叉比對呈陽性,卻成功移植的案例。
相較於歐美政府投入人力與財力,全力發展移植醫學。李伯璋呼籲,政府應積極開拓器官來源,讓腎臟病患能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對於社會缺乏器官捐贈風氣,台灣移植學學會秘書長胡瑞恆說,應從小灌輸觀念,只可惜目前國小課本只有一個版本的一個單元提到,呼籲更多教科書應列入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