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內屢屢發生重大消費糾紛事件,其共同特點是,事主都是跨國大企業,但其處理態度卻令消費者不滿。更可議的是,國內部分相關主管機關的反應消極退縮,完全看不出保護消費者的應有作為。
首先,美國電腦大廠戴爾連續發生網路標錯價的烏龍事件,業者先是遲遲不回應,最後又只願意給予消費者折價券補償。
有人認為,由於網路上的價格與應有標價落差極大,明顯是一項錯誤,業者不出貨並沒有違反交易行為的問題。消費者要求業者照錯誤的價格出貨、甚至因此打官司,可能不易成立。
問題是,戴爾曾經在二○○六年與二○○八年,在中國大陸同樣發生落差極大的標錯價事件,事後卻照錯誤的價格出貨,認賠了事。在台灣,就只給折價券,顯然不公。
更有網友發現,戴爾同型電腦在其它國家的標價,比台灣便宜,難道戴爾真有大小眼?
而且,比照其它國際大廠的標錯價事件,HP曾在新加坡凸槌、IBM也曾在中國大陸跌跤,結果都是照網路標價出貨。這是國際大廠為維護商譽而對消費者表現的誠意,也是做為內部品管的警惕。戴爾在短短一周內二次發生重大網路標錯價事件,對消費者的態度卻遠遠不及格。
另一個更令消費者震驚的是,速食龍頭麥當勞與達美樂的炸油先後被檢驗出酸價和無機砷(砒霜)超過標準十倍以上,這些毒物都是致癌物,而且,只要吃上一百公克的薯條或炸雞塊,吃進的砷就超過人體一日的最高容受量了。
這兩家速食業者,尤其是麥當勞,挾其國際市場經驗,行銷能力超強,早就是國內速食的第一品牌,每年賺進大把鈔票。但出事後,先是否認,又被發現換油紀錄作假,完全沒有一個跨國企業應有的負責態度表現。
儘管食品營養專家一再呼籲,速食有礙健康,但年輕人和兒童仍然把上速食店當成飲食的第一選項。
很多人相信,以麥當勞的國際地位,他們生產提供的食品,營養衛生一定沒問題。殊不知,一次炸油檢驗,完全戳破這個假象,一個全球性領先的速食業者,在重要食材的品質控管,竟然有這麼嚴重而可怕的漏洞!
業者的承諾與信譽已經不可信,國內主管機關的反應也令人氣憤。照理說,第一次查出速食業者的炸油酸價過高時,衛生署就應該有所警覺,對速食業者食材進行全面的嚴格檢驗。但衛生署只是對酸價作出規範,只罰了四家被查到的分店而已。
如今又檢驗出更毒的砷,國內毒物專家痛批,業者應該為國內愈來愈多的癌症負部分責任、甚至對違規業者勒令關店。
速食在國內已存在多年,經常食用其產品的消費者,早就陷入健康威脅的風險中,衛生署卻未通令對全國分店徹查嚴辦,任令民眾食的安全繼續存在高風險陰影下。
最近,衛生署決定開放美國牛肉進口,又放寬蘋果安殺番(致癌劇毒農業)含量,有利美國蘋果入台。
對照針對速食業者管制的「寬厚」,消費者有權大聲質問:衛生署到底在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