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詐騙投資人五百億美元而被捕的馬多夫,最近被判一百五十年重刑,極可能在牢籠中度過餘生。
這位前美國那斯達克主席權傾一時,卻害許多投資人積蓄泡湯,退休生活無著;東窗事發,逃不過法律制裁,罪有應得。
馬多夫起落歷程,像是一面明鏡,讓世人看清楚巧取豪奪者的真面目,也是商場的現代啟示錄,足堪警惕炯戒。相反的,也有許多企業經營者的財富來源合法正當,用得有意義、有價值,令人景仰,成為楷模。
像有台灣經營之神美譽的王永慶先生,生前苦心孤詣規畫,將畢生奮鬥累積的數千億元龐大資產交付公益信託,繼續行善助人;股神巴菲特最近又捐了價值十二億五千萬美元的股票給比爾蓋茲夫婦基金會,他三次捐巨款的胸襟,閃耀動人光輝。
企業家的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他們承擔風險、銳意經營,創造利潤分享股東,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增進國家稅收,雖是出於營利的動機,卻推進人類經濟和文明發展,可敬可佩。
最明顯的例子是,由於金融海嘯重創,國內企業去年第四季以來,裁員、倒閉、歇業頻傳,導致貧窮線以下的低收入家庭激增至九萬三千戶,影響二十二萬三千人,雙創歷史新高。企業風險之高、責任之重可想而知。
負擔家計者失業,造成低收入戶激增。入不敷出,三分之二的低收入戶仰賴政府補助。超過三成的家庭,平均負債金額高達九十萬七千元。學者推算若活到八十歲,須籌一千萬元才能維持退休前八成生活水準,談何容易?
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統計,一九九八年時,台灣最富有與最貧窮的前百分之五間,相差三十二倍;到二○○七年,差距已拉大到六十二倍。
主計處的家庭收支調查,這十年間國內家庭平均可支配所得成長百分之五點四九,以五等分觀察,最高所得組的成長比最低所得組足足高了二十倍。
受到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影響,富豪身價已大不如往昔。亞洲富比士雜誌公布的今年台灣富豪排行榜,前四十大富豪的財產平均縮水將近三成,但因先天骨架子大,一般老百姓還是望塵莫及。
貧富差距愈拉愈大,成為大家關切的議題,大聲疾呼必須扭轉所得分配惡化現象。不過,強求齊頭式的平等根本是緣木求魚,不務實也做不到,並非真公平。而是讓有能力者把餅做大,更努力回饋社會。
根據聯合勸募、家扶、伊甸基金會等慈善機構統計,金融海嘯衝擊,台灣中小企業去年捐款非但沒有減少,還比前年成長,成為企業捐款的中流砥柱,就是很好的例子,讓人感動。
富裕的國家人民不一定最幸福,美國平均每人背負近四萬美元的國債;會考試的學生不一定快樂。心靈常富,當然自豪;貧富差距當然亟應縮小,只有公平合理的財富分配,才是國家穩定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