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的動物,會想辦法來解決問題。但在解決的過程中,不外是嘗試錯誤、改正錯誤。於是有人就用這種「原理」來訓練動物。
古人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這句話對人來說,有十足的反省意味,現在不妨作逆向思考,看看動物與人有何差異。
動物,有一種反射動作,如牠的側身發癢,就會毫不考慮地抬起後腿來搔向癢處。又如遇到了某種「危險」,牠也可能會自動退縮。這種自主的動作,就是反射。
本能和反射一樣,是與生俱來的。本能發源於腦,只要有較強的信號,就會把「行為」引發出來。
當狗看到了奔跑中的兔子,狗就會情不自禁地去追。因為狗生下來就有追逐小動物的「本能」
;可是那種「本能」不會自動表現出來,一定要透過某種刺激,奔跑中的兔子,就是這種刺激。
反射與本能,不必經過「學習」,但其實動物也會學習,那是一種經由「嘗試錯誤」建立起來的經驗。不過,也有一些動物是用領悟的方法學習。其實,領悟也是在腦子裡進行的一種「試誤」過程。
剛生下來的小狐,以母奶維生。當稍大後,母狐會把獵物帶回來,給小狐吃;再大一些,母狐就把活獵物帶回來,當著小狐的面,把活獵物咬死,分享給小狐。若再大些,長大了的小狐就會被帶出去,看母狐如何捕捉獵物,先是作壁上觀,爾後再參與捕捉,終而學會了狩獵。
大多數的動物,會想辦法來解決問題。但在解決的過程中,不外是嘗試錯誤、改正錯誤。於是有人就用這種「原理」來訓練動物││誘導牠做預期的某一種動作,然後再給予牠某種獎勵。
當然,有時不一定是「獎勵」,如果是有利於動物的「事」也可以。像有些小狗受了傷,如被送到某一狗醫院治好後,假如以後那隻小狗又受了傷,很可能會逕自再到那所狗醫院的門口。
不過,有時某些動物也會出現「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的局面。像有些動物常常對動物園的管理員沒有好感,對獸醫也很敏感,每逢他們走過,總會以帶有憤怒的眼神相向。
(劉學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