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是兒童及青少年心理疾患中最常見的一種,患者發作時普遍會有心悸、呼吸困難、暈眩、胃痛和腹瀉等不適,長期下來,學習能力與社交關係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一份於不久前發表在國外《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報告指出,兒童期焦慮症的介入,若能合併藥物與心理治療,效果最佳。
該研究係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附設醫學中心的John Walkup醫師主持,他在國家心理健康研究院的資助下,從六所大學所屬醫院招募四百八十八位年齡介於七至十七歲的孩子,他們都患有程度不一的分離焦慮症、泛慮症、社交恐懼症等,且有的還兼具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憂鬱症或行為障礙等問題。
研究人員將這些孩子隨機分派到下列四組,並持續觀察十二周,目的在探討何種治療方式最有效:
一、認知行為治療組:給予焦慮症的衛教,協助做好認知重建,並透過結構性的活動,指導學會如何面對與控制恐懼。療程共計十四次,每次約六十分鐘。
二、藥物治療組:僅服用樂復得(Zoloft),起初每天劑量約二十五毫克,八周時最高劑量達兩百毫克。這是一種血清素調節劑,為醫界廣泛開立的抗憂鬱劑。
三、綜合治療組:上述兩種治療合併使用。
四、安慰劑組:提供只含糖的藥丸。
統計顯示,認知行為治療、藥物治療、綜合治療與安慰劑等各組中,分別有百分之六十、百分之五十五、百分之八十一與百分之二十四的個案病情獲得改善,前二者對兒童期焦慮症的療效雖顯著,但採用綜合治療的表現似乎更勝一籌。
另外,結果還發現單純服藥治療者,相對於吃安慰劑者,身體並未出現較多的副作用,因此而退出研究的個案可說是寥寥無幾。更重要的是,實驗期間也無人出現服用該類藥物後的罕見副作用,即意圖尋短的現象。
研究者表示,兒童期焦慮症多以生理症狀呈現,故容易被家長所忽略,若始終未獲妥善處置,往後自殺的風險會大幅攀升。
有鑑於此,建議家長需提高警覺,若覺得孩子情況不對,應盡早帶往就醫。基本上,不管是心理治療或藥物治療,對於患有焦慮症的孩子都有幫助且安全無虞,若經濟、時間許可,綜合治療應作為首要選擇。
(作者為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 柯俊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