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一月,國民黨召開全國黨代表大會之前,曾有總統兼任黨主席之議,後因各界反對聲浪較高,馬總統本人亦無意願而告終。今五二○將屆,馬總統任滿一年,由於黨政運作不順遂,馬總統兼任國民黨黨主席之議再起。
在極權國家,領導人擁有絕對的權威,他不僅是國家領袖、軍頭、也兼任黨魁,黨政軍一把抓。現在還有許多國家如此,非洲、南美、中東乃至亞洲都還有不少強人政治。台灣的這個傳統其實也不遑多讓,兩蔣時代、李登輝、陳水扁莫不如此,雖沒有兼任軍頭,但是軍權、特務權仍抓在手上,而兼任黨魁則是必然的。
李登輝因沿襲兩蔣的傳承,在國民黨一黨獨大的情勢下,理所當然兼任黨魁,沒有人覺得不妥。
到了陳水扁時代,因為民進黨從在野黨轉為執政黨,本來就十分反對極權的統治方式,更以張揚民主政治為訴求,在就任之初,一再宣示絕不參與政黨活動,最後仍不敵權力的誘惑而兼任黨魁,黨政軍緊抓在手的結果,就是肆無忌憚的為所欲為。
國家領導人兼任黨魁的歷史教訓歷歷在目,不知道馬總統及其幕僚是否警覺到?針對外傳馬總統重新思考兼任黨主席一事,總統府發言人說:「此事言之過早,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振興經濟、推動政務,我們目前不打算評論此事。」此事不是言之過早或過晚的問題,而是總統根本就不應該思考兼任黨主席,連想都不要想。
總統不兼任黨魁,可以站在制高點上看清楚整個國家的方向和人民的利益;一旦兼任黨魁之後,會考量到政黨的利益,會妥協於黨內的人情包袱,最後做出不利於國家、人民的決策。要知道,領導人如果國家都搞不好,政黨一定會被拖垮,陳水扁和民進黨今天的處境就是明證。
領導人之所以三番兩次思考兼任黨主席,最主要的就是沒有辦法協調黨內意見,致使政務無法順利推動。其實,黨內意見無法協調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在於個人利益問題,不管是立委爭取提名、爭取地方建設經費,還是黨內高層爭取職位。如果領導人兼任黨魁,就會把國家名器用於滿足黨內個人的利益上,說穿了就是政治分贓、利益交換而已。國家領導人不需如此作小自己。
去年馬總統甫上任,在立法院行使考試院人事同意權時,投票結果是黨給了總統難堪,形同黨對總統意志的杯葛,總統不得不放下身段、低聲下氣拜託,才使得監察院人事同意權的投票結果好看一些。但是,整個同意權的問題不在於總統是否兼任黨魁,本來爭取同意權,總統府就應該先和各政黨溝通。
總統不兼任黨魁或許會受到黨的制肘甚至要脅,這弊端可以交由民意和輿論制裁;總統必須為民主政治發展樹立典範,不能因為一時的權宜而妥協,甚至犧牲大多數人民的利益。揆諸過去的歷史,台灣民主發展受到黨政不分的弊害甚大;如今國民黨二次執政,切勿重蹈覆轍。總統應該站在國家的制高點上客觀公正任事,而不是兼任黨魁攪和在小私小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