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養生 常親近自然 飲食宜清淡

 |2009.04.02
513觀看次
字級

多吃蔬菜、食甜、少食酸 穿著應柔軟保暖 宜「下厚上薄」防病邪侵入

【本報台北訊】「清明」在「春分」之後,「穀雨」之前,換算成國曆約四月四或五日。清明幾乎是唯一和節日連接的節氣,宜多親近大自然,但此時天氣變化大,也要小心別著涼。飲食宜多吃蔬菜,烹調以清淡為宜。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陳潮宗建議,清明時節,飲食方面宜多吃蔬菜。中藥可選用扶助正氣的補品,如山藥、大棗等;烹調食物則以清淡為宜,並應多食甜、少食酸,以補益脾胃之氣。

新鮮蔬菜,例如菠菜、萵苣、芹菜、蘿蔔、白菜、蔥、薑等,不妨多吃,以補充各種營養素,避免口腔炎、口角炎等春季常見的疾病;也應該多吃可溫補陽氣的食物,如大蒜、韭菜等,以順應春夏養陽的原則。

陳潮宗建議,穿著應以寬鬆舒展、柔軟保暖為主,宜「下厚上薄」,有養陽又收陰之意。當天氣稍微轉涼或起風時,要立即加穿衣服,以防病邪侵入人體。

防病邪有二個重點,一是防濕邪,氣候溫暖多濕,細菌、微生物、病毒等生長繁殖,須留心結膜炎、腦炎、麻疹等傳染病,多補充蛋白質、維生素C及鋅,預防感冒,老人家或患有關節疾病者,容易感受濕邪,誘發關節疼痛,應多注意保暖防濕。

另,清明百花盛開,溫暖多濕,容易誘發過敏疾病,有過敏體質者宜注意溫差變化、穿棉質衣服,忌梨、西瓜、番茄、椰子、香瓜、哈蜜瓜、大白菜、白蘿蔔、冰品、冰涼飲料等生冷食物,少吃核桃、魚乾及其他海鮮加工品。食後加劇發癢之食物,暫時不要吃。

民眾前往郊外掃墓時,宜盡量穿著長袖衣物,塗抹防蚊蟲液;避免接近野花叢生的地方,並佩帶口罩;在草地或灌木地帶行走,應避免受到蛇類的攻擊,使用手杖或竹竿隨時撥弄幾下,使牠們能迅作迴避,以免引起無謂的傷害;並隨身攜帶雨具,以備不時之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