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年年中,全台十九所高中為莘莘學子提供推薦書系列,這十九所公私立高中分佈全台,北、中、南,推薦書數量、立意各有不同。巧的是,在高中老師眼中仍有共認「一定要」推薦的書單,包括第一名:阿Q正傳(魯迅)、新文化苦旅(余秋雨)─同時有五校推薦。
二、三名:白先勇的《臺北人》;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沈從文的《邊城》;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中國經典文學《三國演義》;近三年的銷售常勝軍,口碑好評持續累積中的《追風箏的孩子》,而二○○八年二月卡勒德.胡賽尼另一中文版作品出現《燦爛千陽》,一樣超級好口碑;北一女,建中同時推薦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的《為什麼孩子要上學》;還有歷久不衰推薦聖經《為自己出征》、《小王子》、《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以及動物行為大師勞倫茲所寫的《所羅門王的指環》。
由此看來,可以歸納出現今高中老師普遍憂慮:學生中文文學素養不足且在人生路途上失卻方向。就共同推薦前三名的群組來看,華文創作作家仍舊占絕大多數,而且有一個普遍的共通點是:作者年齡層皆長於六十歲以上;出版時間都在十年以上。總的看來:書單的普遍性是「安全有餘;實用至上」。大抵跟隨「傳統」的推荐選書取向(書海浩瀚,或許老師們平時忙於課業的準備,較無多餘心力準備)。
未經時間淬鍊的作品,通常不為高中老師所愛,也或者高中師生面臨了未來升學的壓力,因而連暑期推薦書單都明顯感受到需具有相當升學實用價值存在,以為日後升學所用?若如此,則暑期推薦閱讀不是為了讓青年學子能更全面的伸展觸角、接觸世界,反而像是專門為入學、升學所作的學校功課,是「高中三年國文課」的「先修班」!畢竟,當學校將閱讀完全當作是國文老師的職責時,如此的選書在某種層面上則被具體的反應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