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台灣出生率逐年下降,但許多新移民之子出生,使外籍配偶成為人口結構中備受矚目的族群,這群外籍配偶在文化適應上,常處於好壞參半的模糊地帶,媒體大多報導外籍配偶經濟困難、悲慘、受虐的形象,但像是李亦初、阮雪明兩位在桃園新移民文化學習中心或賽珍珠基金會擔任義工,卻是幸運的個案。
來台成家立業已十年的緬甸籍新郎李亦初,來台定居後,身分證必須經過考試、上課七十二小時等重重程序,才能獲得,相當麻煩;尤其緬甸與台灣外交關係並不融洽,常碰到許多不必要的刁難。
此外,他認為,在台灣最難適應的是「複雜的交通規則」,「緬甸的交通管制雖然落後卻很有秩序,我在台灣稍微停滯一下,就會被後方車輛按喇叭,緬甸則不允許駕駛亂按喇叭。」
李亦初在緬甸從軍,後來旅居日本,與台灣籍妻子結識、相戀後,決定結婚才定居台灣,他說:「剛來台灣的時候,因為語言不通,那裡也不敢去。」
李亦初現在努力學習中文,就讀小學四年級的女兒是他的中文家教。在緬甸有大學學歷的他,在學習中心擔任電腦和英語教師,因為中心有來自各國的外籍配偶,相處融洽,「現在在台灣終於有家的感覺了。」
越籍配偶阮雪明在賽珍珠基金會工作,負責外配受虐案件。她說,大部分外配與夫家產生糾紛,都是因為沒有建立感情基礎。
阮雪明與她的先生認識二年後才結婚,為適應台灣文化,她不但花了很多時間學習,假日在台北新移民會館擔任越語翻譯。「夫家的支持才是適應關鍵。」外界常以為外籍配偶很在意如何被稱呼,她認為,只要獲得尊重,不論「外配」、「外籍新娘」、「新移民」都沒關係。
他們兩人認為,所有的外籍配偶在台灣獲得妥善照顧並非易事,常聽聞外籍配偶受虐待、剝削的個案,不過擁有幸福家庭的外配也所在多有,他們兩人懂得利用照顧小孩的空閒時間,到中心擔任義工,一方面增加維生技能,一方面透過與來自各國的配偶交往、開拓視野,也算是一種身處異鄉、抒發鄉愁的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