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棄偏見歧視 外配不是次等公民 協助生活適應、技能就業 是重要課題
【記者黃揚明專題報導】在台灣外籍配偶人數已超過四十萬人,五年前每四對新人當中就有一對是跨國婚姻,他們所生子女被稱為「新台灣之子」。這群新世代移民,正逐漸影響台灣族群分布,並帶來文化衝擊,其生活也面臨一些困境,需要協助。
內政部統計,去年度外籍配偶共有二萬一千七百二十九人,其中新娘人數共一萬八千二百一十三人,占百分之八十三點八,遠高於新郎人數。若按國籍分,大陸、港澳新娘占百分之六十六點七最多、越南百分之二十二次之、印尼占百分之四點四第三;外籍新郎部分則以日本籍最多,占百分之二十四點七、大陸港澳次之,占百分之十七點七、美國籍百分之十四點六排行第三。
統計顯示,民國九十二年,外籍配偶結婚比率超過三成,其中大陸港澳地區約占六成,東南亞地區約占三成,合計超過九成,達五萬人之多,創下外籍配偶人數紀錄。
當時假結婚情形嚴重,九十二年底,內政部開始施行大陸配偶面談制度,外交部亦於九十四年起加強外籍配偶的境外訪談,加上東南亞與大陸、港澳地區經濟改善,民國九十三年起,跨國婚姻所占比重逐年降低,至去年已降至百分之十四,平均約七對新人才有一對是跨國婚姻,其中大陸與東南亞地區變化最明顯,較前年分別減少百分之十六與百分之十三。
台灣外籍聯姻婚介輔導協會過去每年平均媒合四、五百對,去年卻僅成功配對一百多對。理事長朱清正指出,與不景氣及政府政策脫不了關係,政府加強面談制度防堵假結婚是件好事,但某些面談官提出的問題堪稱「刁難」,也可能篩除掉真結婚的民眾,而境外訪談部分,讓想結婚的民眾得多出國好幾次,許多民眾嫌麻煩,乾脆放棄不娶。他認為,政府外配婚姻制度限制應朝合理原則發展。
朱清正表示,娶外籍新娘的台灣男性,已從早期的老兵、身心殘疾等婚姻弱勢逐漸轉變,近幾年因為台灣女性自主權提升,二十至四十歲有正當工作、條件不錯的單身男性尋找外籍新娘的比率逐漸增加,象徵外籍婚姻趨向正常化。
朱清正表示,台灣社會一直對大陸及東南亞的外籍新娘存在著「偏見」與「歧視」,視她們為「次等公民」,許多婆婆認為她們嫁來台灣為的就是「錢」,所以無時無刻對她們像是提防小偷一般,甚至把她們當作傭人使喚,衍生出許多家庭問題。外籍配偶產下的「新台灣之子」,也成為少子化社會中不可忽視的現象,根據去年統計資料顯示,外籍配偶產下的新生兒,約占我國全體新生兒一成左右,如何輔導外配教養、撫育這群新台灣之子,也是政府未來必須面對的重要任務。
目前各縣市政府為協助這群新移民盡速適應在地文化,設置新移民會館、學習中心等機構,提供外籍配偶諮詢服務,以成立四年的桃園縣新移民學習中心為例,除輔導外籍配偶學習國語、認識台灣風俗習慣與生活適應外,也設置電腦教學、機車考照輔導等課程,今年還將推動技職教育課程,包括美容美髮、中西餐與烘焙丙級證照等。
內政部也設置外籍配偶諮詢專線
:○八○○○八八八八五,提供國語、印、越、泰、柬、英等多國語言,不論生活適應、教育文化、就業服務、醫療衛生等議題皆可諮詢,鼓勵外籍配偶及家屬多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