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朱團首席的吳珮菁,最為人所樂道的就是她六根棒子行雲流水的演出,讓人嘆為觀止!一九九五年,吳珮菁在獨奏會上一曲《火舞》驚艷四座,這首需要使用六支琴槌演奏的樂曲,花了吳珮菁很多的心力與時間,深入地研究和練習,才能夠有這樣神乎其技的表現。
吳珮菁從兩支琴槌到四支琴槌,追求著夢想的實踐。吳珮菁說,大一的時候最崇拜的擊樂天后--安倍圭子到學校演出,那樣近距離的看見安倍以兩支琴槌用飛快的速度擊奏《森林對話》,讓吳珮菁心中不禁暗自讚嘆:「要是我也能用這種速度演奏,就太棒了!」
接下來看見安倍老師用四支琴槌演奏《躍動的木琴》,吳珮菁再度暗許:「要是我也能像這樣演奏,這一生就值得了!」
吳珮菁說起大三那年首次的獨奏會,她指出,朱老師真的很「敢」,因為一般老師通常不會貿然讓一個大三的學生舉辦獨奏會,然而朱老師認為這個學生有這樣的發展潛力,就力挺吳珮菁完成如此重大的階段性任務,讓她很感動也很感謝,吳珮菁更成功地在這場獨奏會中,演出疾快速度的《森林對話》。
不久在畢業演奏會上,吳珮菁再以四支琴槌演奏《躍動的木琴》,實踐又一個願望;一九九三年首次舉辦的台北國際打擊樂節,吳珮菁精湛的四棒演出,更獲得瑞典與法國知名打擊樂團:克羅瑪塔、史特拉斯堡讚賞,紛紛提出邀約,希望吳珮菁成為他們的團員。
由四支琴槌到六支琴槌的過程,吳珮菁是追求卓越。在西維吉尼亞大學攻讀博士的第二個學期,已經長時間運用四棒演奏的吳珮菁思考了這個問題:比起四根棒子,我能夠用六根棒子變化出更豐富的樂音嗎?
國中到高中六年,吳珮菁一直堅持擊樂和鋼琴雙主修,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鋼琴能用十隻手指彈奏,讓每首曲子都充滿豐富有趣的變化,雖然因為手小,即使苦練也只能勉強搆到八度音,吳珮菁對鋼琴還是有某種程度的熱愛。
隨著打擊樂漸漸充滿生活,吳珮菁越投入這個領域,就越是希望自己能夠開發出更豐富精采的玩法!於是一九九五年回到台灣的時候,吳珮菁邀請她在台中的作曲家朋友黃婉真,為她寫了《火舞》。
當初同樣因為手小的關係,六支琴槌該如何靈巧運用,讓吳珮菁下了一番苦功。吳珮菁提到,夾穩棒子並不是最難的部分,問題在於《火舞》有很細膩的連音,必須讓每根棒子都能獨立運作,才能將這首曲表現盡善盡美。
完成《火舞》演出的經歷,同時成就吳珮菁博士論文的撰寫;她把自己練習過程所開發的諸多技巧做為研究。即使是今天,國際擊樂壇上能將六支琴槌,各自獨立靈活運用的演奏家,仍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