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四歲開始,小女孩就愛上音樂,她堅毅的學琴精神,終於造就今日的朱團首席、亞洲木琴女傑--吳珮菁。

古語說「鐵杵磨成鏽花針,有志者事竟成」,可以在朱宗慶得意門生吳珮菁學習擊樂過程,完全印證。
吳珮菁談起父母對她音樂之路的一路支持,以及朱老師的栽培,「幼稚園的時候是我們家環境最好的一段日子,當時哥哥上鋼琴課,我在一旁聽著,就覺得好喜歡、好喜歡!」(圖片提供/朱慶打擊樂團 , 吳珮菁)
「住在草屯的時候,隔壁的小姊姊是當時附近鋼琴彈得最好的人。」吳珮菁回憶道,常常聽到隔壁沒有琴聲時,會跑去問阿嬤能不能彈琴,五年級的時候,隔壁阿姨帶著小姊姊的弟弟們去上鋼琴課,想起吳珮菁如此喜愛音樂,於是和老師商量,讓吳珮菁能以較優惠的學費學琴。
吳珮菁表示,她一路走來,會痛下決心的勤練,就是不願辜負父母支持她學音樂的苦心,經營餛飩店的父母,居然願意投入昂貴的學費鼓勵吳珮菁,他們告訴女兒:「這麼喜歡音樂,那就一定要考上曉明女中音樂班!」在考曉明的三個月前,吳珮菁家還沒有鋼琴,「結果爸媽就跟朋友借錢,希望可以給我最好的,爸媽沒有選大眾化的鋼琴,而是買了一台十幾萬的Kimball。」
進入曉明女中,可以說是吳珮菁音樂生涯中一個重要的轉折。原本吳珮菁主修鋼琴,副修聲樂,主要是學聲樂不需要另外買樂器,她希望盡可能為家裡省下開支。但一場急性腸胃炎的發作,讓吳珮菁錯過了聲樂課。
當時朱宗慶正好學成歸國,來到曉明女中任職教打擊樂,學校也提供樂器練習,於是吳珮菁從聲樂變成副修打擊樂,就這樣成為朱宗慶的門生,一路跟隨他學習,無論是音樂上的技術、創意,或是生活上的巧思。這樣的師生緣,倒也驗證了這麼一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跟隨朱老師的日子,吳珮菁還記得國中一年級的時候,一整年都在學小鼓的基本技巧,後來了解到,小鼓學得好,基本上就是大多數的打擊樂器都學好的基礎。這也正如長久以來朱宗慶對學生的要求:穩扎穩打、累積實力。這樣的經驗在吳珮菁練習木琴用棒的技巧也好,各種曲目、表演項目的學習,到現在吳珮菁也有自己的學生,她也更能體會當初老師對他們的嚴格和用心。
升高中的時候,朱老師雖然建議吳珮菁考台北的學校,最終吳珮菁選擇聽從學校老師的提議,繼續就讀曉明,而剛升上高一的她,也同時受到朱宗慶的邀約,成為了朱團當時的創團成員之一。高中時期,吳珮菁就一周一次地,往返在台北與台中,雖然辛苦,同時也很值得,而如此年輕就加入朱團,在與比自己年長的團員共事經驗,也讓吳珮菁學到很多團隊的精神。這樣的經驗也延伸到吳珮菁在大一的時候接下朱團首席的重任,直至今日。
吳珮菁一路上憑著自己的毅力,同時擁有家庭強而有力的支持,以及朱宗慶如父如師帶領,吳珮菁表示,這樣的一位益師、益友給予她壓力,但也帶著吳珮菁克服了許多困難,走到今天,吳珮菁用自己在木琴上六支琴槌演奏實力的成就,回饋給她自己與所有支持、愛護她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