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個日本的美學意識】 氣之日本美學意識

文/黑川雅之 |2019.10.10
2788觀看次
字級
日本人家中看出去內外相連成一氣。 圖/雄獅美術提供

文/黑川雅之

日本人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美學意識是所謂的「氣」。日本人無論是針對人還是物,我們所理解的並不僅止於這個人或物的本身,而是包含了這個人或物及「周圍的空氣」。

東京這個大都市,經常被評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十分冷漠。我所居住的大樓雖然只有二十多戶,人數並不多,當與鄰居在大樓入口處相遇時,卻幾乎是彼此不打招呼。這是因為東京這個大都市人口實在太過稠密,而使人與人之間對「氣」的感覺已經麻痺了。另外,我也認為東京人之所以能夠待在塞滿人的地鐵中,即使經過幾十分鐘也不以為意,應該也是因為對氣場的感知能力已然凋零的緣故。

把氣場毀掉,甚至是讓人的感受力逐漸麻痺,都會的人逐漸感受不到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也不互相打招呼,甚至殺人也不會愧疚不安……這實在是可怕的事。

以氣場所營造的日本建築

日本傳統民居是以柱子為原點,而柱子是父性的象徵,但實際上日本民居的結構更為複雜。簡單歸納西洋建築屬於「實體型」,而日本建築屬於「象徵型」。更進一步解釋的話,西洋建築就彷彿是母性的懷抱;而日本建築則像男性那瀟灑可靠的背影,散發特有氣場,並交織成華麗之「間」的美學。此為理解日本建築極為重要的概念。

當我們把許多柱子立起來,彷彿樹林一般將人圍繞在裡面時,就能生成只有一根柱子時所無法營造的一種感覺,即超越了柱子原有的象徵性,而帶來如洞窟的庇護感。此時,在柱子的父性上同時也顯出洞窟溫柔的母性了。

當柱子在一定程度上將人包圍起來的時候,裡頭的人就會感到某種環境感。即使是物品也是會散發某種氣場,而柱子的氣場若是與相鄰柱子的氣場相連結的話,就會使人感受到被簇擁之感。日本的茶室建築,若從空間感的設計來考量的話,其出發點不是洞窟型建築,而是以複數柱子的氣場連結為原點。

也就是說,日本傳統建築是從「柱子的美學意識」為起點,雖然柱子象徵男性,但如果將柱子的「氣」集中的話,就能附帶形成洞窟所象徵的女性存在感,非常男性的柱子也能兼具女性特質。

因為擁有對於氣場的感知能力,柱子彷彿超越實際上物理性質的存在;當兩根柱子比鄰存在,就好像法語中的連音(liaison)一般,兩根柱子的內在含意相連而微妙地形成一個整體。所以,當多根柱子並列時,對觀者而言就會產生牆的錯覺。即便感覺像是牆,我們實際上可以從柱子之間穿越;似牆而非牆,以其作為分隔的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其實是連續的概念。

而日本庭院原本就不像西洋庭院,內外空間是站在某種對立的角度來營造,日本傳統民居的設計概念是帶有曖昧自在的意味,強調朝向室外的開放性與內外空間的等質性。而這所有的一切,都承接自柱子所創造出的「氣」的性質。

本文所論的「氣」,不只應用在建築方面而已,也影響日本社會之人與人、家與家關係至深。日本社會和諧的祕訣在於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體貼與在意」,這種「體貼與在意」就是一種「氣」。我認為日本的城市與其稱為城市,不如說是「聚落」,每個家都能感知到家與家之間的氣場,而設置了合理的間隔(距離),此時「氣」就是促使全體調和的關鍵所在。

日本的聚落是在家戶與家戶間相互體諒的基礎下,所自然聚集形成的一種並列關係,不像西方城市先有一個都市計畫的巨大框架後再去實行細部,日本聚落是一家一家小心翼翼保持彼此的和睦關係下所形成。比方說,在蓋造自己家園時,絕對不想去影響到鄰居的日照,或是阻礙到鄰居窗外可看到的景色。我們的社會也是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照下才得以成立,日本聚落也是如此。

(節錄自《八個日本的美學意識》,黑川雅之著、李柏黎譯,雄獅美術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