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無車日封街 需要有進步思維

 |2008.09.23
949觀看次
字級

台北市響應國際無車日,今年首度在上班日封街,單車族很高興能在尖峰時間騎車上班,希望每天都這樣,汽機車族則大嘆不便,對市長說的「要環保就是要付出一點代價」,大不以為然。

無車日蔚為風潮,但政策評估須考量成本。上班日封街,塞車、怠速不但浪費汽油,還會製造更多二氧化碳,符合效益嗎?此外,如果每年只做一天,無論是否上班日封街,政府希望引導什麼新的生活形態?

「環保要付出代價」的觀念可以接受,但不宜「提倡」。上班日大家趕時間,如果環保會造成不便,如果新的生活形態是苦行僧方式,要降低生活水準,社會大眾的接受程度恐會打折。

政府要求人民改變,但本身的思維更應改變。政府要做的,是提倡搭公車與捷運的新的生活形態,而這種生活形態要有吸引力,就不能是一堆不愉快的經驗,否則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一天的封街擾民,用補貼公車票來解決,花費不貲,不如用來研究政策創意,給市民適合的交通規畫,例如公車、捷運路線的方便性與班次多寡。如果搭公車、捷運更省時、更方便、更省錢,開車的人必然減少很多。

道理講起來簡單,但看看台北、高雄的捷運,路線不僅不夠,高雄人還因不方便而不搭乘。此外,工期冗長,工程延宕,甚至經常塌陷,工程品質堪憂。這次颱風發生斷橋,始知全台危橋多不勝數,讓人如何期待大眾運輸?

大眾運輸如此,單車能取代嗎?以大台北地區來說,住西區的新莊、樹林,到東區的內湖、南港上班,騎單車要一、兩小時,健身休閒可以,要成為普遍的交通工具恐怕很難。

更重要的是,「弱小」的單車穿梭台北市區,真的是在「虎口討生活」,推廣自行車而不思考安全,很不負責任。當然,交通規矩太差也是問題,大車不讓小車,汽車不讓自行車,自行車不讓行人;甚至自行車闖紅燈、任意穿越馬路,近來已發生多次死傷車禍。

台北市雖有自行車專用道,河濱車道長達一百公里,但從家裡騎到河濱專用道,安全嗎?有幾人能用來上班上學?至於市區總長五十公里的自行車道,分散在公園、安全島,騎過去也要與汽機車「拚生死」。嚴格說,台北市根本沒有「專供通勤」的自行車專用道。

看看國外,德國幾乎每條路都有單車道,與汽車道明顯區隔;巴黎更是強力畫出單車道,而且不只在路面畫標線,而是突起的分隔島,汽機車無法跨越。台北市道路擁擠,恐怕很難這樣做。

每年表演一次封街秀,活動過後又恢復原狀,形同煙火秀。政府要思考的是:提倡一個更符合節能減碳的生活方式,不但符合環保趨勢,甚至有經濟效益,這才是進步的思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