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手買下奧運台灣地區電視轉播權的無線四台,為了兼顧正常節目播出,這次奧運只轉播部分項目;至於有線電視台雖然摩拳擦掌,派遣大批人員前往北京採訪,卻因沒有轉播權,只能處理一些外圍消息。國內觀眾對於電視業者無視大眾權益的行徑,無不怨聲載道。
有線電視深入台灣家庭,長期向訂戶收費,本屆北京奧運卻無法提供精采即時的新聞報導和現場轉播服務,滿足觀眾需求,更引起繳費收視戶的強烈不滿。
雖然,觀眾還可以從其他管道取得北京奧運的資訊、畫面,如:大力推廣MOD的中華電信,重資搶下北京奧運的「新媒體」轉播權,也推出了許多奧運比賽的內容,但觀眾必須購買機上盒及另付收視費才能收看,普及率也不足;另一項網路免費直播,頻寬速度和品質並不理想。在可預見的將來,這兩者都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相對地,電視業於牟利之餘,應當為公益多盡一分心力。
台灣有線電視系統的家庭收視普及率超過八成,是全世界有線電視業發達的地區。業者每天透過上百條頻道播出大量內容,看似豐富,但量多並不代表質精。這數十家有線電視系統大多掌握在五大集團手中,引進的頻道和播出的節目類型大同小異,尤其是新聞和綜藝兩大區塊最為雷同。
自從有線電視在台灣快速發展以來,無線電視的市場即不斷受到擠壓。十幾年前,原本水火不容的四家無線電視台,領悟到了「不是敵人,就是朋友」的道理,聯手包下連續三屆的奧運電視轉播權,有線電視面對天價權利金,只得知難而退。
無線四台「團結就是力量」,一舉吃下三屆奧運的台灣地區無線、有線電視的轉播權,自己卻只有一條頻道,根本無法播出眾多比賽項目的精彩實況。有線電視台受限於沒有轉播權,只能在周邊新聞打游擊戰。形成「三輸」局面,雖說是媒體競爭使然,卻極為不智。
在自由市場,業者競爭、卡位,追逐利益無可厚非,也不勞外人置評。但像奧運這種舉世關心的活動,關係大眾的媒體接近權,涉及公共利益,就應當站在更高層次考量。
北京奧運之後,我國將與奧會當局重新洽簽轉播權,應以公益為先,重新思考策略。十幾年來,科技的進步為媒體發展帶來嶄新的風貌,包括傳播方式從類比進入數位,不但畫面品質更精致、可以切割後同步呈現多個現場;透過頻道壓縮技術,可從一條增為六條,讓無線和有線電視都有更寬廣的發展空間。國內三大有線電視系統業者正積極打造數位化電視平台,攜手引進四十到六十個數位化頻道內容。而在電信與匯流的政策下,MOD、網路免費直播等新媒體陸續出現,都帶來新的營運模式;部落客和其他網路作家更形成龐大的資訊供應者,無法遏阻。
隨著傳播市場多元化,訊息來源愈來愈多,媒體經營者想以寡頭或聯合獨占封殺對手,勢必徒勞無功。四年後的奧運轉眼屆臨,媒體業者應適度調整「向錢看」的經營心態,政府則應在選手培訓和轉播權協調等方面更積極投入,以更好的表現回報國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