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十種不生、不不生的意義中,已介紹五種差別了,再明其它五項:
6.通教果佛
若通教行人,見、思的正惑斷盡,連習氣也盡除,也是「不不生」。此是分段的不不生。
7.別教因人
若別教的行人,斷除通教的煩惱惑,及別教的煩惱惑,是一「不通」(不再生通教因故),是一「不別」(別教惑斷盡故),名不不生。但是別教的煩惱惑,分三界內與三界外,雖三界內的煩惱惑斷盡,尚有三界外的煩惱惑尚未斷盡。
8.別教果佛
假使,別教行人能把三界外的煩惱惑斷盡,名不不生。此尚是從權教的方便權巧說「不不生」。
9.圓教因人
圓教的行人,以一不「不通」、一不「不別」,名「不不生」。但尚在因地,猶有三界外的「修行、智慧、報身」之德行,尚未圓滿。
10.圓教果人
若圓教行人,進入妙覺地時,佛性顯發,智慧德相,本自具足,是為「不生」;無明究竟斷除,是為「不生」;行為、智慧、報身,已成就解脫、般若、法身三德,是為不不生。又,真理究竟圓滿,是一「不不生」。又真如理體,本自具足,亦為「不不生」。
天台智顗大師,以十項來說明,中觀師所謂「不生不滅」的意義,是不究竟的,唯有真正圓教的果佛,方為究竟圓滿,是真「不生」。
總結
同樣,以圓教之理,來豎破「亦生亦不生」、「非生非不生」。(於生相上起執所致)
在豎破外道的「絕言見」中,以「有、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分別論述。其次,對於老莊思想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以佛教惡魔比丘來批判。上述內容繁複,故不再此贅述。
註:略述佛教與老、莊的比較
佛教與老子、莊子,於大正藏中的《弘明集》、《廣弘明集》皆有記載彼此在歷史上之論爭。從思想的角度而言:佛教講因緣法的自然哲學,因緣法是通三世的。而老莊的自然哲學,講求人只要效法現世的自然就好。
兩者,也講無為法:佛教的無為法,是與一切法空相應,生起慈悲智慧,廣度一切眾生。老莊的無為,是謙虛、無為而無不為。佛教以出世心,入世度化眾生為其悲願;老莊以入世心、隱士行,來警策人們的功利主義。
(參閱李志夫《摩訶止觀研究》上6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