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舉重選手陳葦綾在北京奧運首日為我國奪得銅牌,創下中華代表團在歷屆奧運最快的得牌紀錄,不但「一舉成名」,政府頒給奧運銅牌得主的五百萬元國光獎金,也讓陳葦綾有能力實現幫助家裡改善居住環境的願望。
在大家為陳葦綾歡呼、慶賀時,一手帶大她們三姊妹的媽媽,卻為女兒未來的生活問題而擔心,在行政院首長向陳家致賀時,懇請政府協助已經修完教育學分的陳葦綾找到學校的長期工作。顯示我國對體育重大貢獻人士的配套照顧不足,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反觀鄰近的南韓,對於表現傑出的奧運選手,除了免除兵役,政府還安排工作,甚至提供房屋住所,讓他們無後顧之憂。南韓在奧運獎牌數目遙遙領先我國,除了人口較多與主辦過奧運會和世界杯足球賽之外,照顧選手的做法值得參考。
目前,台灣各級學校體育老師多達數千人,榮獲奧運獎牌的選手卻屈指可數。陳葦綾為國爭光,單親的陳媽媽將她栽培成材,艱苦備至。如今苦盡甘來,還來不及享受榮譽的光環,就先費心「為稻糧謀」,這種心情真是不足為外人道。
奧運會的基本精神是純業餘的,並不提供金錢報酬,榮獲獎牌的選手純屬榮譽。無奈,運動雖然可以健身強國,卻不能當飯吃,因此開放職業選手參加角逐,已經無法回頭。
近年來,奧運會因為廣納職業選手參加,使比賽更精彩,也吸引更多廠商贊助。這種質變,讓四年一度的奧林匹克盛會,成為高度商業化的超級大秀。
以這次北京奧運為例,主辦國硬軟體建設投資達四百億美元;而從二○○四到二○○八年,十二個主要贊助廠商提供的資金、產品以及服務,共值八點六六億美元;另有超過六十家的中、外公司贊助這次奧運。加上各地電視轉播權利金、廣告,以及對運動員個別的支持,總金額極為可觀。
如此龐大的資源,分配卻相差懸殊。熱門如田徑、游泳、足球、籃球、網球等項目,不但有最堂皇的比賽場館,吸引大量觀眾眼光,也是廣告商和贊助者下重注的目標。美國職籃聯盟促成的「夢幻隊」隊,就是明顯例子。
而風行美國、中美洲與中、日、韓三國的棒球,也分別因為採取職業化經營,或得到政府和民間的強力支持,藉由在奧運會打出好成績,帶動國內比賽票房和個人身價,名利雙收。
相較之下,運動人口較少的項目,儘管奧運獎牌的成色一樣,各國政府獎金也力求公平。但熱鬧風光過後,往往就被人們淡忘,很少提供良好的訓練環境促使其精益求精,或借助其專長提升運動水準,發揮「春泥護花」的薪傳精神。
舉重是我國繼楊傳廣、紀政之後,由蔡溫義為我國在奧運會拿下的第三面正式獎牌,如今後起有人,我們向選手陳葦綾道賀,也希望政府能認真考慮,設計一套可以促進體育發展的選手照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