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素心
國文課上到周敦頤的〈愛蓮說〉,我問學生:「你們覺得自己是君子嗎?」這個平時活潑熱情,總愛搶著發言的班級,竟靜默無聲,沒有人舉手。我笑笑說:「你們都不覺得自己是君子,難道是小人嗎?」教室又如常響起一陣笑聲。我思索著,古人多以君子自居,而我的學生竟羞於說自己是君子,或許「君子」這個詞對他們而言太神聖、莊嚴了。
為了讓古文走入學生的日常,我請學生分組討論:「君子具有什麼特質?」再請各組派一位同學上台寫下各組討論的結果。「品德高潔,做事超級負責任」、「不同流合汙,看到別人做壞事會阻止」、「不動粗,君子動口不動手,小人動手又動腳」、「有同情心,對人和動物都很善良」……這些話看似稚拙,卻很誠懇。他們依據自己的日常觀察,以直白的文字,描摹心中理想的性格。
後來,我請全班學生到黑板前,在每一個特質下填上班上符合的同學座號。神奇的「34」號幾乎出現在每個特質下,他是位循規蹈矩、品學兼優的女孩,顯然也深獲同學的信服與愛戴。我再請同學寫上第二位符合的同學,黑板上開始出現不同的座號,而且,還出現了導師的名字。
接著,我請學生說明理由。一位同學說:「34號同學都會教我功課。」我笑著點頭,讚許他能說出同學的優點。另一位同學則說:「導師看到我們做不好的事都會阻止。」我故意說:「當然是這樣啊!不然導師要跟你們一起做壞事嗎?」全班笑成一片,我心裡微微感動──在這班孩子心中,班導是位真真實實的君子,君子不在古代,而是身邊以身作則的好大人。
最後,我請全班上台,在自己喜歡的兩個君子特質上畫圈,獲得最高票的是「不動粗」。雖然,最近網路上充斥著口角或肢體衝突的影片,但這班孩子,仍選擇善良與克制。課後,我看著滿滿的黑板,心想:學生在學習中,慢慢形塑出他們心中的君子形象,而他們圈選的,也正是嚮往成為的自己吧!
〈愛蓮說〉裡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或許,要成為那株亭亭淨植的蓮並不容易,但只要心裡有那份想望,那條路應該就不遠了。這堂課,我和學生在笑聲與討論中,學做現代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