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富商大衛洛克斐勒二世,本月初到台灣參加亞洲文化協會台灣基金會創立三十年活動,於接受媒體訪問時,他說:「財富的意義不在擁有,而是善用。」
老洛克斐勒創辦標準石油公司致富,百餘年來家族事業已開枝散葉,既擁有財富、善用財富、擔起相應的職責;更致力於救濟charity(急難救助)和公益philanthropy(公共利益)事業。
洛克斐勒基金會濟弱扶傾,為改善社會問題,肯花錢找方法。二戰後我政府遷台,得基金會幫助,選派醫事人員赴美進修,再回台改善島內的公共衛生與健康事業。
洛家祖訓:金錢買不到幸福,從小就學習對金錢負責,擁有財富就是擁有職責。
一年來台灣朝野為稅收(公眾財富)該如何分配辯論不休,地方政府推動自治政務,須因地制宜、財政自主,要求重分配統籌稅款。行政院則控訴立法院二修財劃法是搶錢,抽中央的血。
修改《財政收支劃分法》,重分配兩級政府稅款,本是政黨共識。可是勝選政黨總私心作祟,為掌控財權,反對改;在野政黨不滿執政黨的卡喉術,反對集錢變極權,爭取改。
怎麼分配全民財富的稅金?建議借鏡大衛洛克斐勒二世的「不在擁有,而是善用」為指標,檢視政務績效和得失,應能找到合理判準。
民進黨蔡、賴政府執政九年餘,牢握財權,大宗支出首推建軍備戰、花大錢買軍火;但所得結果不是和平安定,反被國際輿論視台海為戰爭高風險地區,影響企業長久投資規畫。
台灣少有油、氣、煤等礦產,卻堅持廢核,投巨資發展風、光電力;既破壞環境生態,造成台電、中油兩公營事業虧損,靠大宗稅款補救;還被國際組織列入氣候變遷績效非常差的等級。
中央掌握最多稅金,竟搞到醫院缺急重症醫師、護理師;國民教育招聘不到老師;投資高等教育的經費遠遜香港、新加坡;老年照護和嬰幼兒托育都不到位。
如此運用稅款,等於是愈注資,愈放大政府偏誤政策的惡果,還有何顏面抗拒稅收再平衡法制,還敢自哀被抽血嗎?
立法院去年首次修訂財劃法後,地方政府相應採取了很多惠民措施。如非洲豬瘟致肉攤休市半月,新竹市政府發放一百元換兩百元加倍券,鼓勵市民吃好豬、挺攤商。
桃園市政府推出百倍奉還活動,市民消費滿百元,就有抽中百萬元現金的機會。
去年以來物價漲不停,有些縣市加碼發放育兒津貼和安心午餐券;有的縣市放寬敬老卡點數使用範圍,可到農會門市部和特約藥店購物,可搭乘國道巴士和台鐵列車;好孕專車能方便孕婦定期到醫院產檢。
重新思考稅金分配制度,不是搶錢自肥,而是面對現實,平衡中央、地方的需求。上世紀台灣工業化,中央集中力量辦十大建設,創新科技產業,建構科學園區模式,奠定民生基礎。
如今台灣人口結構和社群意識大不同於往昔,給縣市政府多些資源,才能回應多元社會的民之所需。可惜行政院回應立法院的財劃法版本,仍是「中央圖利自己,苛待地方。」仍思控制補助款,以遂黨派政治利益。
面對財劃法辯論,建議執政當局和在野黨,都能細思大衛洛克斐勒二世所說:「財富的意義不在擁有,而是善用。」冷靜點,別搞什麼全面開戰的法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