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無需擁有 共享經濟 助節能減碳

文/程憲 |2025.11.22
442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在各捷運站易借易還的共享雨傘。圖/本報資料照片
圖/123RF
共享機車減碳量驚人。圖/翻拍自WeMo官網
共享衣櫃。圖/衣服圖書館
繁忙城市大都已發展共享運具機制。圖/123RF
大型農機共享機制深受農民歡迎。圖/台灣智慧農漁週活動官網

文/程憲

「共享經濟」全球風行,逐漸打破世人對於「擁有」的想法,除了早期出現的Airbnb、Uber、YouBike……如今早已在各地站穩腳步,甚至不同地區還因地制宜,發展出無所不可共享的服務項目,而此一趨勢潮流,也無形中達成「節能減碳、永續地球」的目標……



「共享經濟」概念起源於1978年,有學者首次提出「共同消費」(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的概念。隔年,又有學者提出完整的系統化共享機制,讓想法更加具體可行。

2007年智慧型手機iPhone問世,用戶可以透過行動裝置輕鬆連接平台,隨時隨處分享和獲取資源,其後,隨著網路普及和電腦科技日漸發達,電子商務更臻成熟,大大加速了共享經濟的發展。

手機網路推共享經濟

此外,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消費者行為明顯轉變,不少人改以租借代替購買,更多人則積極尋找新的收入來源,開始思考如何將閒置資產(如閒置的房間、家電或車輛)透過分享共用而獲取報酬,更使「共享經濟」大行其道。

2008~2009年,全球標誌性的共享經濟平台Airbnb和Uber應運而生,它們善用人們想分享閒置資源的需求,建立第三方平台,在其中扮演了開發及媒合需求,以及確保交易誠信的關鍵角色,利用資訊技術將供需雙方連結起來,實現了點對點(P2P)的交易模式。

無奇不有的共享服務

於是,各國人在體驗過共享經濟的好處後,各式充滿創意的共享服務,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地推出,短短幾年間,各國也發展出適合不同國情、社會暨習慣需求的共享模式。

例如:所有交通繁忙的城市,不約而同各自發展出強大的叫車平台,透過App的簡單運作,美國的Zipcar、東南亞的Grab……各國有愈來愈多公司及個人,不再購置養護新車,只要和汽車公司簽定契約,改為以租代買,就能享有車況佳、隨傳隨到,附上司機,不用擔心停車問題,接送客戶不失禮,還能月結後付……

連墓地農具也可共享

更有一些超乎想像的「共享」項目,也在不同國家出現,例如印度的「農業器械共享」、「保鑣共享」、「廚藝共享」;另外,日本則有其他國家少見的「墓地共享」,以及方便金融轉帳的「存戶共享」平台;中國和英國各自有很受歡迎的共享衣櫃及網貸平台,方便有需求的民眾,也讓供給方「物盡其用」,增加不少外快。

至於台灣,從最早的YouBike共享單車、WeMo Scooter共享機車、「電電租」家電共享、到近年無處不在的行動電源租借、辦公室或會議室或儲物空間共享,更逐漸擴及食衣住行等生活各個層面,無所不可共享的服務項目如:車位共享USpace、物流共享Lalamove、雨傘共享、商用咖啡機共享、禮服及名牌服飾共享、GoShare共享運具、只租不買的大型農機……幾乎一應俱全。

一時新鮮後閒置落灰

在此過程中,很多人發現,當不再為了一時興起學做麵包或打豆漿,而購買使用次數僅個位數的家電後,不但家中的空間變得寬敞,荷包也大大避免了嚴重失血。更重要的,在每年年終大掃除時,再也不用糾結是否要丟棄一些大而無當的閒置家電或用具。

換言之,「共享經濟」大行其道後,不僅能提高物品的使用效率,還可以減少家庭支出成本、降低資源浪費。更重要的,透過共享生活提案,明顯改變了民眾對「擁有」的看法!

畢竟,「擁有」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想用時隨時可用」,一旦有機會想用就用,還不必花大錢購買或保養保存,很多人立刻幡然醒悟:只要能方便取得及享有(使用權)器物,即便不是自己的(所有權)又有何妨?

先體驗再出手避踩雷

更何況,新產品日新月異,上網租借物品可說是「寬簡由人」的選擇,喜歡價低實用的,大可仔細比較性價比;喜歡新東西、好東西的,只要有人願意提供,就可以享受貨比三家的樂趣,這可是自己投資購買難以享受到的嘗新感。

在全球暖化、環境永續浪潮衝擊下,「共享」經濟更多了許多意義。讓物品閒置老化,本身就是一種資源浪費,相對的,若每一個被製造出來的器物都能妥善被使用,這些「以租代買」的商品或服務,就是對地球最友善、最節能的行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