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赫連擁
「恨鐵不成鋼」聽來像是一種對人懷有精益求精的期望,並對未達標準時的遺憾與惋惜。奇怪的是,一般人很少去質疑,這句話背後是否也隱藏著不合理的邏輯與情感?
仔細分析,「恨鐵不成鋼」其實是一種「我執」的表現。更準確地說,是將主觀期待強加於他人身上的情緒。表面上看似是對他人潛質或實力的肯定,實際上卻包含了以一己標準去衡量他人價值的欲望。甚至,預設了他人「本該」達到某個目標的可能性,一旦結果不如預期,便引來失望,甚至,是自己單方面在為對方著急與惋惜。
如是主觀情緒,在親密關係中最易浮出,像是父母對子女、師長對學生,以及上司對部屬。當孩子以不如父母預設的模樣成長,不愛念書、不上大學、不選擇從事體面或高薪的職業,父母便難掩「恨鐵不成鋼」之情,繼而讓孩子感覺,不按照父母期待成長,便是辜負。然而,打著關愛名義的「恨」,其實是否只是種控制,是一廂情願的期待?這點值得深思。
其實,鐵是鐵,鋼是鋼,兩者本質不同,各有其屬性用途。鐵未必需要變成鋼,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有時候,一根鐵釘就能穩住的結構,一塊鋼板反倒多餘。每個人都有其自身的節奏與方向,不能一概而論,更不應該侷限於被強制磨練成所謂的「鋼」才是唯一出路。
我們或許太過習慣從結果來評價努力,從社會標準來評價個人價值,卻忘了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成為什麼樣人的權利。有些人天生就是溫潤的木材,有些人是富有彈性和韌性的繩索,有些人是不起眼卻精細的小螺絲釘,所有這些存在,並不比鋼鐵來得卑微。
「恨鐵不成鋼」這句話,聽起來充滿關心,其實也隱藏著焦慮與控制。當我們對「不成鋼」的偏執、在意學會了放下,也許,才能真正看見最廣義的價值,並能欣賞每一種個人資質自在發揮的模樣。
並非每一個人都必須把自己鑄煉成鋼,才能被接納、被肯定。人生的完成,不僅在追求某種標準的達成,也應該是一場忠於自我本質的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