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很重要】找回飲食自主權

文/有用廚房 |2025.11.19
28觀看次
字級

文/有用廚房

近期掀起的「芬普尼雞蛋事件」,爆發十五萬顆品牌雞蛋遭驗出殘留禁藥。芬普尼是一種殺蟲化學物質,常用於農藥與環境防治,但不得使用於食用禽畜。事件再度喚起社會對食安的警覺,也讓人重新思考:我們究竟吃進了什麼?

事件爆發後,許多人開始檢查冰箱裡的蛋盒、追問來源、查詢批號。早餐店老闆一邊煎蛋一邊說:「我們家的蛋沒問題,放心啦!」市場裡的雞蛋攤也忙著澄清:「我們的不是芬普尼蛋。」食材產地記者陳志東在臉書上一篇介紹雞蛋生產型態︱︱從有機、放牧、豐富籠到籠飼的文章,被分享近萬次,可見大眾對食物安全的焦慮與關心。

一顆蛋的風波,顯示我們吃的不只是食物,而是背後那份「可被信任的關係」。當食物離土地愈遠、離人愈遠,我們對它的理解也愈模糊。當菜米肉蛋經過層層包裝,貼上漂亮標籤時,我們或許吃得更方便,卻也更難知道這份食物從哪裡來?怎麼生產?經過誰的手?

芬普尼事件像一面鏡子,照見現代人飲食的矛盾。我們仰賴便利、追求CP值,卻被龐大的食品工業體系遮蔽了資訊;在被餵養食品的同時,資訊來源也被選擇性地「餵養」。身為農加工工作室有用廚房,我們主張與熟悉、信任的農友合作,取得安心、友善的食材,做出無化學添加的食物,同時找回現代人的飲食自主權。

所謂「自主」,並非拒絕現代化,而是重新擁有選擇權。當我們願意走進農場,與生產者建立真實連結,食物的價值便不再只是「營養成分」或「一斤多少錢」,而是一種生活倫理的實踐。若市場總是把「CP值」視為飲食決策的首要條件,生產端便只能朝「降低成本」前進,而不會追求產業革新或品質精進。此次芬普尼事件,正是蛋農在擁擠的籠飼空間中撒藥,追求最大產能的結果。短期雖能壓低價格,長期卻犧牲土地健康與動物福祉,也讓我們對食品安全的基本信任斷線。

有用廚房在雞蛋選擇上,與小農館及嘉義大學合作設計雞隻飼料配方,並攜手小規模在地小農,在種菜、種米的園區中低密度放養雞隻,讓牠們食用全植物性蛋白質的自配飼料。這樣的生產方式尊重自然,也讓消費者能清楚了解每一顆蛋的來源與過程。這是讓人放心的食物來源,更是實踐飲食自主權的具體作法。

選擇熟悉的農夫、安心的農法,是都市人找回純粹味覺與土地連結的途徑,這條路沒有捷徑,但當我們與產地的距離拉近,也就更靠近生活的真實。芬普尼事件終將被下一波食安新聞掩蓋,但日日三餐「食在很重要」啊,這不僅是填飽肚子,更是重新建立與土地連結與信任的開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