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月中國國民黨改選黨主席,激活了台灣政治總體策略的思辯;在野黨基層認為民進黨長期執政所運作的抗中政略,不足以保台。
政略是依據歷史傳承與當下環境,為達成政治目標所定的總體策略。政略決定戰略方向,戰略能綜合政治、軍事、經濟、商業等實力,支撐政略;再結合臨機應變的戰術,以抵於成。
民進黨執政十七年餘,黨、政核心信念是台灣、中國大陸互不隸屬,一邊一國分別治理;為達此目標,民進黨設定抗中政略,把抗中當前提,再推進保台。
抗中政略指導的戰略,是順從美國指引建軍備戰,疊加預算購買飛機、戰車、飛彈、延長役期、全民防衛、部署城鎮作戰綱領。
對內還要調整國民教育課綱,力行去中國化教育,干擾和阻擋兩岸民間交流;自詡站在國際民主陣營這一邊,與近鄰的威權中國直面對抗。
今年七、八月兩次大罷免,民進黨和附隨組織高舉抗中意識,狠批國民黨立委媚共,結果大罷免大失敗。
因為抗中、備戰嚴重耽擱了教育、扶老、育幼與發展產業經濟的投資;更製造社會不安、分裂,卡住台灣更上層樓的階梯。
抗中靠歐美日等國家「聲」援,難求穩當。大陸武備、經濟質量與全民意志力,遠勝近在咫尺的台灣;美、日利用台灣當豪豬牽制中國,戰端一起民無噍類,何以保台?多數民意才否定了民進黨的政略和戰略。
國民黨在黨內選舉期間,參選人都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主張兩岸一中的九二共識,重啟兩岸和平。選後新任黨主席鄭麗文在就職典禮上說:「要捍衛民主自由,並開創兩岸百年和平。」
去年總統選舉,台灣兩大在野黨合計得到近六成選票。國民黨主席鄭麗文說願面會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談兩岸和解。民眾黨主席黃國昌說,願和習近平商議保台(自由、民主、人權法治)之道。
當下美國正建構關稅壁壘,求自己再次偉大。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設定兩岸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中美元首日前相會於韓國,相互尊重,未以台灣為爭點。
中美國防部長對談於馬來西亞,將建立北京與華府間的軍事熱線。強權力避衝突,自掃門前雪,那還願費力介入非關自身存亡的爭端。
正是看穿了世局,代表多數民意的在野黨,才高懸對話、交流、互助的「保台」為政略。目標是避免戰爭、保有定期民選輪政的制度、保障人民言論自由、維護人民成就自我經濟生活的機會。保台的戰略:官方可與大陸會商政治共識,建立對話基礎,妥處分歧;民間經濟生活交融,相互投資,產業互助;恢復兩岸觀光、就學、就業和交流活動。
保住台灣經濟建設成果和繼續成長的願景,較之建軍備戰更受國際關注(台積電就是例證);民心嚮往安定,期待民生、經濟能持續優化,兩岸能共享政通人和的紅利。
選抗中為政略,有變成美國提款機、印鈔機之憂;海量投資國防,變不出穩定的和平。選保台為政略,只須適當武備維持台海安定,排除不虞侵擾,能助益兩岸一家更進階的安和。
時代、環境已流變,自主保台操之在我,不求人;堅持抗中,得看強權臉色,全求人。寄語今之當局,請心繫千萬黎首,保台為先,避開兵燹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