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總統蕭美琴日前赴歐洲議會,出席「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年會並發表演說,宣稱此行具有四個意義:強化台歐關係、凝聚民主陣線、展現國際支持、提升台灣存在感。執政當局旋即全力宣傳,把一場演講包裝成外交巨大突破。然而,這場外交秀背後的外交困境更值得省思。
在無力扭轉外交頹勢,只不斷以外交突破來做大內宣,從蔡英文到蕭美琴,對外行程總是以「民主夥伴」與「價值同盟」做包裝,營造「台灣受到國際重視」的形象。八年多來,台灣邦交國從二十二個跌到只剩十二個,這不是國際孤立的警訊是什麼?蔡總統任內友邦接連斷交,外交失血從未停止,只能用象徵性的國際場合替外交困局粉飾太平。
蕭美琴的歐洲行,雖有其努力與誠意,但IPAC畢竟不是歐盟的正式機構,而是一個由部分議員組成的倡議平台,目標即是針對中國大陸,它既沒有立法權,也無法代表歐盟政策走向。
事實上,歐洲對台政策一向謹慎。立陶宛因設立「台灣代表處」而被北京重懲,歐盟其他國家早已心有餘悸。愛沙尼亞、捷克、波蘭固然對台友善,但在官方層面仍小心拿捏。歐洲政要對台灣的善意,更多是出於價值共鳴與議會外交,而非實質政策轉向。台灣若將這類活動視為「外交突破」,只是在自我安慰。
針對此事,民眾黨立委黃國昌說,他不忍苛責,因為台灣確實夾在中美對抗的縫隙之中,動輒得咎。這句話也道出了台灣外交的宿命。但不忍苛責不代表可以糊弄百姓。民進黨執政以來,對外關係全面政治化,凡事皆以「抗中保台」為基調,外交成為意識形態的延伸,而非務實利益的追求。這樣的操作雖稍滿足國內政治動員,卻讓台灣日益孤立。
前外交部長錢復早有警語,兩岸關係是外交關係的上位。當政府拒絕承認九二共識、斷絕兩岸官方對話,對岸勢必加倍施壓。北京以「一中原則」為外交基軸,逼迫各國表態,結果是,台灣的外交愈來愈局限在部分友台議員、非官方場合的象徵互動上,這樣的「存在感」,終究難以轉化為實質成果。
執政黨的問題不僅在宣傳操作,更在心態。每當對外活動略有亮點,就立刻吹捧為「歷史性突破」,彷彿全世界都在與台灣並肩。殊不知,外交並非舞台劇,而是現實博弈。美歐雖在言語上聲援台灣,實際行動卻充滿算計。烏克蘭戰爭的經驗早已證明,國際政治講的是利益,而非同情。當台灣將希望寄託在他國善意,這樣的外交注定浮而不實,無效無益。
台灣社會不能再被外交幻象麻醉,國家需要的是務實外交,而非一再上演的煙火秀。兩岸若持續對立、互不往來,外交空間只會愈來愈小。真正的突破,不在於蕭美琴能在歐洲講幾句漂亮話,而在於政府能否勇敢面對兩岸現實,重新思考溝通的可能。唯有恢復對話,台灣的外交才可能有更大的空間。
蕭美琴的歐洲演講,也許能讓部分民眾感到振奮,但當掌聲散去,台灣依然要面對邦交國流失、國際孤立的困境。外交不是表演,而是國力與策略的展現,若政府繼續沉醉於「外交突破」的宣傳幻象,而不願面對結構性的問題,那麼,再多的出訪、再多的演講,也不過是孤島上的自我安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