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少雯
《弟子規‧入則孝篇》中的「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說的是子女與父母相處及談話時應抱持的的態度。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我們自小接受這樣的教養,父母所說所做,一定是對的,兒女是晚輩,不可置喙、不可反駁,必須唯命是從。
在道德高尚、民風純樸的社會,父母親在儒家傳統思想的教養下,知書達禮、慈悲善良,也以此教養下一代,子女承襲家風,在父母的帶領下學習成長。然而,並非每一家的父母都有如此修養,在生活和人際關係的壓力下,難免浮現貪嗔痴三毒,也會做出一些不符合道德標準的事。
父母雖是長輩,也可能會犯錯,子女若察覺父母不當的言行,就應「親有過,諫使更」,告知父母這樣做是不對的,婉言勸諫並說服他們改過遷善。
雖然父母親是長輩,但勸說導正他們的言行舉止,是出於子女的一片孝心,這不是忤逆,而是勸善。只不過子女畢竟是晚輩,在態度上必須拿捏準確,要以和顏悅色的態度與父母溝通,而不是用指責的方式,否則就是犯上了。
「怡吾色」的怡字,心部,做「和悅」解,意為「悅也,樂也」;色字,在此指面容和表情。意即要用誠懇的態度婉言告知父母,讓他們明瞭錯在哪裡、可以如何修正,絕不能粗聲粗氣直接指責。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是子女面對父母可能犯下錯誤時應該採取的態度。這是溝通的技巧,當然也是真誠的孝心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