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詹孟傑
在古代,孩子四至七歲便進入人生的新篇章:啟蒙入學,象徵「讀書識字」的開始,亦是一場莊嚴而溫柔的生命儀式。這個儀式被稱為「開書」、「破學」,或更富詩意的「破蒙」,彷彿揭開稚氣的薄紗,讓孩子正式與知識相逢。
當時並無統一的「開學日」,不像我們現在有始業式。以前的家長就是選個黃道吉日,找個天氣晴朗的日子,便牽著孩子的小手,踏進書院的門檻。這一腳踏入,不只是入學,更是人生的分水嶺,從「懵懂無知」到「知書達禮」的起點。
讀書的行頭
入學前,家長要為孩子備齊「文房四寶」:筆、墨、紙、硯。除了求學的基本配備,有時甚至還得自備桌椅,可見當時書院並非營利機構,教師亦非保母。有錢人家的孩子則有更多「開場道具」,甚至自帶書僮。
在廣東潮汕,還有一種特別的「開蒙套餐」:一隻公雞、一條長蔥、一盒蔥餅。這不是準備拜土地公,而是要送孩子上學,公雞代表「一鳴驚人」,長蔥象徵「聰明過人」,蔥餅則是祝福孩子「聰明伶俐」。這些有趣的習俗流傳至今,也成為文化的幽微香氣。
入學先拜孔子
在古代,學習是神聖的開始,不只是孩子的事,更是全家的大事,家長還得準備供品,拜祭孔子,以表尊師重道之心。早期供品以芹菜、海藻為主,芹者,勤也;海藻者,早也,寓意「勤奮早起」。這些祭品後來慢慢升級,然而不變的是,敬意如初。
拜師的過程則更為慎重,《泰泉鄉禮》就記錄了明代的一次拜師典禮:
首先,老師必須是當地學識淵博、品德高尚者,學生家長則須備妥厚禮與邀請函,再三懇請老師收徒。入學當日,孩子得先叩拜孔子,再叩拜老師;父母親手牽著孩子,從前門走進書院,彷彿將孩子親自交託給知識與禮儀;接著設宴款待老師,代表的不僅是一份感謝,更是一份對教育的深厚尊重。
額頭紅痣啟心竅
在那個沒有「黑板粉筆」的年代,「開筆禮」可說是最具儀式感的一環。老師會在孩子額頭點上一顆朱砂紅痣,稱為「開天眼」。
痣,音同「智」,象徵智慧從此萌芽,讓孩子眼界大開、心竅漸明。孩子從此不再只是家中的小淘氣,而是一位文質彬彬的學生,一筆一畫寫下人生最初的字,就像是對未來立下的誓言。
在那個沒有平板與電腦的年代,學習是一件極其慎重的事。每一筆朱砂、每一聲叩拜、每一頁書卷,都是家族與孩子對知識的虔敬承諾。古人的入學禮,教我們的不只是尊師重道,更提醒我們,教育不該只是知識的灌輸,而是人生的一場莊嚴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