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強化國防與兩岸和平

 |2025.11.05
146觀看次
字級

近年台灣的國防預算屢創新高,F-16 C/D、潛艦、飛彈、無人機等軍購案一項接一項,但進度延宕,成本膨脹的情況也層出不窮。政府高喊「備戰才能避戰」,似乎已將「強化國防」視為維護和平的唯一途徑。然而,這條道路真的能帶來和平嗎?

執政當局長期奉行「倚美抗中」路線,將安全寄託於華府的承諾之上。美國對台軍售頻頻加碼,但軍購交貨卻一再延遲;武器價格高昂,實際效益卻有限。種種跡象顯示,台灣在國防戰略上愈走愈被動,似已陷入被武裝為「刺蝟島」的泥淖。

國民黨主席鄭麗文日前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直言,歐美國家以抗中視角看台灣,希望把台灣打造成「亞洲的烏克蘭」。這番話雖引發輿論譁然,卻不無道理。烏克蘭的戰火歷歷在目,美國與歐洲不斷提供軍援,但真正承擔毀滅代價的,是烏克蘭人民。今日的台灣若一味走向「刺蝟島」、「豪豬」戰略,只會讓自己成為地緣政治博弈的馬前卒。

自去年賴清德總統上任後,多次強調「強化國防才能維護和平」,但這句話若缺乏政治配套與外交思惟,只會流於口號。和平從來不只是軍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若兩岸無法建立互信,軍力再強也只會帶來對抗與焦慮,最後走向戰爭一途。

從現實角度觀察,美國的印太戰略已明確將台灣納入「第一島鏈」防線。對華府而言,台灣愈堅固、愈難攻,就愈能牽制北京;但對台灣而言,這樣的戰略等於把自己綁在火線上。美國固然聲稱支持台灣防衛能力,卻從未保證會在戰時出兵協防。其戰略模糊政策恰恰反映了美國關心的是如何制衡中國大陸,不是台灣安全。

今屆釜山「習川會」未談及台灣問題,是因為時機還未到,中美要討論的議題甚多,對大陸來說也不急迫。川普真正在乎的只有台灣的晶片和半導體產業,當這些得手之後,就只是把台灣當做與大陸交易的籌碼,適當時機出手。面對這樣的現實,台灣應有更成熟與務實的戰略思考。

應知國防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政治對話。兩岸和平不會自動出現,更不是靠武器堆出來。軍事嚇阻或能防止衝突升級,但長久穩定仍須透過對話與交流。若台灣始終拒談,最終只會讓危機累積到無法收拾的臨界點。

台灣應該警覺「被代理」的風險。當外部勢力不斷以「民主前線」的名義要求台灣承擔更多防務責任,實際上卻未提供對等的安全保障。台灣自覺不應成為任何大國戰略的棋子,更不應把年輕一代的命運,交給他國的政策擺布。

鄭麗文強調,應以「智慧與決心終結兩岸自相殘殺的悲劇」,這句話的意義遠超過政黨立場。台灣需要的,是冷靜的戰略判斷與政治勇氣。和平不是投降,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主動作為。只有願意談、敢談,才有機會化解敵意、重建互信。

反觀目前的政策,政府以「國防自主」為名,大幅擴增軍費。這樣的氛圍,不僅讓兩岸更加疏離,也削弱台灣內部的理性討論。

台灣的未來,不能只靠向別人買來的武器,更要靠自己的智慧。軍購案延宕,或許正是一個提醒,與其一味追求軍備數量,不如思考國防戰略是否正確。真正的和平,不是把自己這塊土地變成「刺蝟島」,而是讓兩岸人民不再彼此恐懼。終結兩岸悲劇,不能靠飛彈,要靠智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