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食欲之秋」來臨,聚餐應景美食多,不少人飯後脹氣、消化不良,以為只是老化或腸胃退化的自然現象。根據聯安健檢大數據,近三年超過四萬筆胃鏡檢查中,每十人就有一人疑似萎縮性胃炎,顯示國人罹患風險不容忽視。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內視鏡室主任徐兆甸指出,胃癌前期病變「萎縮性胃炎」的主因是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約占九成以上,其次是自體免疫性疾病,如甲狀腺亢進、愛迪生氏症、第一型糖尿病等;長期抽菸、飲酒或食用刺激性食物,也會造成胃黏膜慢性發炎。
聯安資料顯示,疑似萎縮性胃炎者中逾四成確診感染幽門桿菌。由於萎縮性胃炎幾乎無明顯症狀,常被誤認為一般消化不良,直到胃鏡檢查時才發現胃黏膜已變白、血管清晰可見,顯示組織遭破壞萎縮。
胃幽門螺旋桿菌主要是透過「口口傳染」與「糞口傳染」傳播,常見於家庭共餐或飲食衛生不良的情況,例如共用餐具、不潔水源,甚至如廁後未確實洗手。
要確認是否感染,建議定期胃鏡檢查後再配合幽門桿菌篩檢。徐兆甸建議,感染者至少每年做一次胃鏡追蹤,早期發現並進行殺菌治療,可大幅降低癌變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