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運輸工具上面的「博愛座」,其設立初衷是提醒年輕健康者把有限的座位禮讓給年長、行動不便或孕婦,體現社會的互助精神。然而近年來捷運上讓座糾紛卻愈來愈多,最近又發生一位年輕男子用腳踹飛要求讓座的老婦,衝突後許多年輕與年長世代的反應也截然不同,顯見讓座的道德期待已成為新世代衝突的引爆點。
早年「博愛座」的設計,被當代人教育為年長、行動不便、孕婦等的「專屬席」;隨著這輩人長大、變老,對「博愛座」的讓座觀念依然根深柢固在他們的腦海裡。不過,台灣已步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愈來愈多,而銀髮族也不復全是體衰力弱的代名詞,許多銀髮族體健力壯更甚年輕人,因此愈來愈多年輕人不再認同大眾運輸上應該一律優先讓座給老年人的觀念,甚至對捷運上固執要求讓座的老年人產生了厭老、仇老的心態。
近年來大眾運輸上有關讓座的糾紛日益增多,為了改變社會觀念,立法院七月中旬三讀通過《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五十三條,將現行的「博愛座」更名為「優先席」,並將使用對象從原來的「老弱婦孺」擴大將「身心障礙者或有其他實際需要者」也納入,包含因臨時性身體不適、疾病(如癌症化療)或懷孕等原因的民眾都適用。
交通部上月也公布了統一的「優先席」標誌,圖案包含高齡者、孕婦、行動不便者、攜帶幼童者,以及象徵「其他實際需要者」的身體不適(心形加十字)符號;外表看不出體弱但有實際座位需求的民眾,可以去售票處或服務中心取得貼紙,在有需要時表達自己的需求。
顯然社會上對於「優先席」的新定義與共識還不夠,日前捷運上又出現年輕人踹飛老婦的讓座衝突事件。單就此事件的情境條件,老婦要求年輕人讓座,很難論定誰是誰非,因為捷運車廂裡仍有一些空位,老婦和年輕人為何都執意要坐「優先席」?但年輕人的這一腳,踢得令人五味雜陳。
老婦雖然兩次先向年輕人揮動手提袋,但年輕人公然就對老婦重重踹飛一腳,孰輕孰重顯而易見。值得省思的是,這種在大眾運輸空間裡的暴力行為,網路上的年輕族群居然一片叫好,紛紛表達「很爽」、「幫所有在捷運上曾經被迫讓座的人都出了一口氣」、「又帥又優雅」等言詞,竟然少見體貼、包容與社會互助關懷的聲量,更無批評欺負老弱的暴力行徑。
要減少世代對立、改善讓座糾紛,當務之急在於大量的社會溝通,重塑社會共識。例如加強溝通「讓座」的觀念,任何座位在需要時都可以讓座,而不只限固定在幾張「優先席」的座椅;任何有需要的乘客都可以坐「優先席」,不只限老弱婦孺,並減少對年輕世代的道德譴責與標籤化。
社會大眾需溝通學習容忍多元情境,並非所有老人都需要讓座,也不是所有年輕人都能輕鬆站立。旁人也應避免輕易指責或「代為審判」,放下「自認正義」的優越感,以減少各種衝突與摩擦。「博愛座」名詞已經走入歷史,如今的當務之急,就是加強凝聚社會對於「讓座期待」新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