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物瑣談】 「親愛的」國民天菜

文/吳芳銘 |2025.10.03
37觀看次
字級

文/吳芳銘

俗稱高麗菜的甘藍,是台灣人的「國民天菜」,但和韓國的古稱「高麗」其實沒有任何關係。甘藍原產地在地中海沿岸,是最古老的蔬菜之一,其種植史已有四千多年。

甘藍的英文為cabbage,其原意是head(頭顱),來自法語caboche(頭),同拉丁語caput(頭)有親緣關係,其命名顯然是因形似人頭。另在古希臘神話中,甘藍被說成是主神宙斯頭上汗珠變成的。

儘管甘藍並非原生於希臘本土,但透過貿易與文化交流,希臘人逐漸引進並改良品種。公元前五世紀左右,希臘的園藝學家已經開始嘗試對野生甘藍進行馴化。

而在公元前四世紀時,有「植物學之父」之稱的古希臘科學家泰奧弗拉斯托斯(Theophrastus),在其著作《植物研究》(Historia Plantarum)中描述了甘藍的生長特性與栽培方法。其野生型態原是不結球的,古希臘人馴化後,栽培出結球甘藍,除了食用之外,並認識到其藥用價值。

在古希臘社會中,甘藍並不是一種普通的蔬菜,除可作為食材與藥材之外,更被賦予了文化象徵的意義。甘藍不只出現在宴會及祭祀供桌上,更被視為健康與長壽的象徵,認為對腸胃及喉嚨痛保養有所助益。

作為食材,公元前四世紀的雅典醫師、營養學家米塔科斯(Mnesitheus),在《飲食論》(Peri Edeston)中記載了以甘藍為主的沙拉食譜,與高麗菜、芫荽及芸香一同切成細丁,再灑上蜂蜜醋,被稱為「雅典風味甘藍沙拉」(Cabbage the Athenian Way),成了古希臘料理的代表。

古羅馬人視高麗菜為奢侈品,是蔬菜王者,也認為有治療痛風、頭痛與解毒的功效。在八世紀統一西歐的神聖羅馬帝國國王查理曼(Charlemagne)制定頒布的《莊園法典》(Capitulare de Villis),高麗菜的種植也被記載其中。

隨著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和羅馬帝國的擴張,甘藍種植技術逐漸傳播至整個地中海地區乃至歐洲大陸。中世紀時,甘藍已經成為歐洲各國農民廣泛種植的重要蔬菜之一。文藝復興之後,隨著植物學的發展,甘藍的品種也日益豐富,出現了紫甘藍、羽衣甘藍等多樣變種。

至十七、十八世紀,高麗菜已成為歐洲平民餐桌上的食物。大航海時代,水手們為了預防壞血病將高麗菜帶上船,因而傳播至美洲和亞洲,成了風行全球的蔬菜。一七○九年,日本植物學家貝原益軒以「紅夷菘」的名稱,記載在以李時珍《本草綱目》為藍本所編撰的《大和本草》一書中。

十七世紀,荷蘭人將甘藍引入台灣,當時稱為「番芥藍」。台灣稱為高麗菜,可能源自甘藍的拉丁名「Caulis」或是荷蘭文「Kool」,與閩南語、客家話的發音都很相似。

如今,高麗菜在台灣猶如古羅馬人所稱的「菜王」,種植量高居全台蔬菜第一,每年每人平均要吃掉十八公斤的高麗菜。只不過,國人和國外喜愛的品種大不同。

台灣人偏愛的「初秋」,細嫩甜脆而多汁,是日本種苗公司將台灣改良種「葉深」與日本品種交配後,在一九五三年研發出抗熱性更佳的品種,因可在夏天栽種、秋初收成而得名。

有趣的是,一生摯愛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他給女王取的暱稱就是「Cabbage」!原來,緊實裹覆的菜葉裡,還藏著皇室的甜蜜。高麗菜不只是「國民天菜」,還可以是「親愛的」稱呼!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