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管理學②】叢林的管理法②

文/星雲大師 |2025.09.28
46觀看次
字級
寺院到底是僧眾生活的區域、修行的場所,當然不容許每天像車水馬龍一樣進進出出。圖/資料照片
佛學院學生排班過堂。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叢林的對外行事

叢林裡,對外的行事很少,但是內部的規矩、生活都很有制度,可以說大家都是循規蹈矩。一般叢林寺院對外並不開放,除了過年、每月初一、十五,大雄寶殿會開門讓大家進來拜佛以外,平常不供給參觀,寺院的大門都是關閉的。大雄寶殿平日緊閉,只有供給寺眾早晚課誦時才會打開,平常都不允許有人進出,讓人感覺很有神聖性。一般信徒來寺,只能在寺外的山林樹下、涼亭遊憩,或者在走廊觀看,無法入寺參觀。

因為寺院到底是僧眾生活的區域、修行的場所,當然不容許每天像車水馬龍一樣進進出出。像在佛光山,就分有男眾的區域、女眾的區域、信徒的區域、青年的區域、兒童的區域、一般活動的區域等,清楚畫分,互不侵犯,所以大家都相安無事。

話說回來,如果是本寺的信徒,每一年都會有一次相約在幾月幾日,回來寺裡拜佛禮祖。我記得在南京棲霞山,二月初一這一天,全寺都會放假,佛學院的學生、禪堂的參禪僧都得放下功課,出來招呼來山的信徒,協助他們燒香、點燭,舉行延生普佛,為他們祈福消災。我那個時候年紀還小,也不知道這麼多的信徒是從哪裡來,忽然一下子,成千上萬湧進棲霞山寺。聽說有的包了火車、有的包了渡船,都在這一天集中到了棲霞山寺,當然,也沒有辦法住宿,甚至當時他們的飯食是怎麼解決的,我也記不清楚了。但總之,來的信徒都興高采烈,非常興奮。

寺裡的當家、知客,也會和他們的香頭特別座談、交換意見,一般的信徒只有在大殿上香燭。光是要點的蠟燭,就多到難以估計;每一個信徒的蠟燭只能點一、二分鐘,我們就必須將它吹熄收下來,因為點的人太多,蠟燭台再多也不夠用,還要讓出空間來給別人點。而那許多撤下來的蠟燭,就夠我們學生收藏起來,在晚上讀書時使用,持續用一年都還有餘。

如果是社會團體、重要的官員要來寺裡,必須事先聯絡,會有專人接待安排,也不會干擾到禪堂、佛學院。不過,他們也不能參觀,只能在佛殿、走廊、藏經樓或法堂,做一些欣賞而已。

叢林裡並不舉辦觀音法會、彌陀法會、藥師法會等,頂多在寺院裡掛牌,上面寫著:欣逢六月十九日觀音菩薩出家紀念日,大眾雲集觀音殿上供,誦什麼經等等,也沒有開放給信徒參加。不過,各地區的寺廟,則會定期舉行法會讓信徒禮拜,叢林不會跟附近地區的寺廟爭信徒。當然,逢佛誕節,就會掛牌「浴佛」,讓民眾可以進到寺院裡浴佛;或者農曆十二月初八,會有臘八粥供眾,免費提供給附近的居民食用。除了這許多行事外,叢林裡面非常注重人事的學習、修持,長老們都很樂意提拔後進,後進也都很尊敬長老。在我的記憶裡面,這好像就是叢林裡的平常行事特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