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佛教與生活—生活與修持 8-5

文/星雲大師 |2025.09.23
87觀看次
字級
諸法的空性是不變的,只因證悟者的心境不同而有所差別。 圖/人間社記者周云

文/星雲大師

時間:1978年10月18日 地點:台北國父紀念館



佛陀到忉利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經過三個月,又回到人間來,弟子們爭相出外迎接,蓮華色比丘尼第一個走到佛陀面前,歡喜的一邊禮拜,一邊說道:「佛陀,弟子蓮華色第一個來迎接您的聖駕,請佛陀接受弟子的拜見。」

佛陀慈和的說道:「我的回來,第一個迎接我的是須菩提,他在耆闍窟山的石窟中,觀察諸法的空性,他才是真正迎接見到我的第一人;唯有見法的人,才能第一個見到佛陀,第一個迎接佛陀。」

這正是說明蓮華色比丘尼和須菩提所修證的境界不同,須菩提體證到諸法的空理,因為法性是無處不遍的,佛陀的法身也是無處不在,因此,須菩提能第一個見到佛陀。諸法的空性是不變的,只因證悟者的心境不同而有所差別,譬如三獸過河,足有深淺,而水無深淺;又如三鳥飛空,跡有遠近,而空無遠近。

禪悟三關

禪者的修行,是身心相應的全一修行,禪門將參禪證悟的境界,分為三關,即三個階段。有關「三關」之說,從何時開始,歷史上沒有詳確記載;禪宗的祖師們,多運用三句問題,反復探測學人的境界,所以稱為三關。最明顯的是黃龍慧南禪師,他常問學人:「上座生緣在何處?」

學人還沒能夠回答,禪師又問:「我手何似佛手?」

接著又問:「我腳何似驢腳?」

學人如墜五里霧中,咸認為是龍祖的三大難關。後人即以三關作為三段證悟的境界,命名為初關(又名本參)、重關、牢關。有些禪門的行人,利根者一悟即三關透徹,有的一次透破二關,普通則繼續的參,逐一的破。由此可知,三關並非有固定的階段,只看各人的根機如何。

有人曾將三關配於教理,即破初關得人空,破重關得法空,破牢關證空空。證悟的境界,並非筆墨或言語所能描繪得出,誠如古德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每個人各自去親證了。

(四)淨土修行的層次

「淨土」這個法門,易行難信,在《佛說阿彌陀經》中,佛陀亦說念佛法門為世間難信之法。因此,要修持淨土法門,當先建立信心,依信心為支柱,然後生起行動,方能因果圓滿。否則,佛門雖大,不度無信之人;有了信心,而後發願,由願生行,所謂「信、願、行」為淨土三資糧,譬如離家遠行,一要資財,二要糧食,缺此二事,則難到達。

信者:當篤信佛力,彌陀如來在因地中,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其中有:「念我名號,不生我國,誓不成佛。」今因圓果滿,我若念佛,必得往生。其次,信佛力慈悲,攝受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一定蒙佛接引。

願者:願以此生誓往西方,更願既生西方,復回娑婆,度脫一切眾生。

行者:即老實念佛。

信、願、行,為修淨土法門的諸行者少不了的資糧。因此,古德的淨土經論及現今的諸師淨土論章等,凡談及往生的要事,都離不了這三祕要之法。

實相念佛

淨土的修持法門很多,可大致分為三類:一、持名;二、觀想;三、實相。修持此三種法門,皆可生於淨土。其中「實相念佛」,即是入第一義心,觀佛法身實相,所得三昧,是真如三昧,亦名「一行三昧」。這一法門,本來屬於禪宗,但因禪心所顯的境界,便是淨土,因此亦攝於淨土法中。此法非上上根器,不能悟入,故中下兩根,便不能普及,所以在淨土法中,很少有人提倡,而歸禪門去提倡。

觀想念佛

其次是「觀想念佛」,這是依照《觀無量壽經》中,對於阿彌陀佛極樂國的依正莊嚴,作十六種觀法,觀行若得純熟,則開目閉目皆是極樂,馬上可轉此娑婆為淨土,即身便能暢遊極樂,功效之大,不可言喻,修此法所得之三昧,為般舟三昧,亦名佛立三昧。只是這種觀法微細深玄,有五種難成:一者、根鈍則難成;二者、心粗則難成;三者、無善巧方便則難成;四者、認識不深刻則難成;五者、精力不足則難成。若要根利、心細、聰巧,還要印象深刻、精神強旺,實在不容易,因此,這種法門也不能普及,亦屬難行門。

持名念佛

再次就是「持名念佛」,持名比上述二種念法容易得多,不論上中下根機,皆能念佛,若能念到一心不亂,便能得三昧,所得三昧是為念佛三昧。持名念佛法,經過一千多年來,佛門大德不斷提倡和實行的結果,已成為最普遍、最深入民間的佛法。持名念佛的方法,因念佛時的環境和心境,以及念佛人的根器不同,念法也有種種的不同。譬如:

1.高聲念:念時聲音洪大,其效用可治昏沉,提起精神,掃除雜念。

2.默念:口不出聲,但在心裡明明白白,適用於公共場所或旅遊。

3.金剛念:聲調在高聲與默念之間,一句句口念分明,耳聽分明,心想分明,佛聲能在身口意中不散失。

4.追頂念:字句緊急,一聲追一聲,中間毫無空隙,雜念無從生起。

5.覺照念:一念念迴光返照,向於自性。

6.觀想念:一面念佛,一面觀想佛身相好,佛國莊嚴。

7.禮拜念:拜佛念佛同時進行。

8.記數念:以念珠記念佛次數。

9.十口氣念:以盡一口氣為度,用追頂法念佛,當出氣已促,再吸一口氣,方能續念,名為一口氣,如是十次,故名為十口氣念。

如何持名念佛,可隨各人根機、環境而定,唯須念到渾然忘我,如古人所云:「念而不念,不念而念。」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