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趣聞】台灣戰後初期的國語運動

文/王文隆 |2025.09.17
38觀看次
字級

文/王文隆

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台灣受降典禮在台北公會堂舉行,這標舉著日本帝國在台澎五十年的殖民統治告終,隨即開始的是國民政府對台澎的治理,交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管轄。日本統治下的「國語」是日文,而日本統治結束後的「國語」則成了華語。自此,台澎一地的官方語言,從日文轉為中文,也帶動了台澎地區一股「國語」學習熱。

這股熱潮,有民間與官方兩處的發動。

就民間來說,當台灣人知悉即將重歸祖國懷抱之後,便有民間人士自發學習國語,成立多處補習班。在日本統治下失去工作的私塾老師重新活躍於書房,從「天地玄黃」開始講授;中日戰爭期間,從中國大陸淪陷區請來訓練特務和通譯的中國人,也趁機在台開班授課。學習國語成為一股熱潮,開設補習班有之,路邊架起黑板講授有之,無論南腔北調,只要敢教,就有民眾搶著學。

而為了滿足沒錢的民眾學習國語的需求,一些半官方的機構,如來台接收的駐軍,也曾開設免費的國語補習班,各地的國民學校也加開國語補習學校,於課外教授學生與民眾國語。依據《民報》報導,第七十軍政治部國語補習班原定招收一千人,僅在半日間便湧進四千人報名,可說是大爆滿。

一九四六年元旦,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利用廣播向全台發布《民國三十五年度工作綱領》,將國語普及與「民族精神」畫上等號,希望在一年內學校師生都能說國語、通國文、懂國史。為此,也限制了日語在校內的使用,學校課程用更多的上課時數來教授國語,以期速效,要快些將「日本的台灣」轉化為「中國的台灣」。

在一九四六年二月十六日《台灣新生報》所刊登的〈陳長官演講詞全文〉中也提到,要儘快在台灣普及國語。為達此目的,一九四六年三月九日頒布《台灣省各縣市推行國語實施辦法》,規定各縣市國語所的工作除了協助縣市政府推行國語之外,還要協助各縣市政府設立國語講習班,供國民學校教員、公務員、民眾學習國語。

隨著各縣市國語推行委員會成立,同年四月二日,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成立,除敦聘曾擔任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以及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委員的魏建功、黎錦熙、蕭家霖三人外,亦聘請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文學科東洋文學專攻的畢業生、台籍委員吳孚禮為委員。

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七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發布規定,除留用之日籍教師外,所有教師都必須以國語教授,不得再用日語。同年十月一日復頒布規範,以接收台灣已近一年,語言過渡期應該結束,報章雜誌的日語版必須在接收周年的十月二十五日完全撤除,以掃除阻礙推行國語的阻礙。

由於語言轉換的緩衝時間僅僅一年,許多台灣民眾的語言習慣沒能立刻轉換過來,被迫成為中文文盲或是半文盲,也成了台澎回歸祖國的「受害者」。而政府為了在台推動國語,亦輔以競賽獎勵。一九四六年十月三十一日,行政長官公署舉辦「台灣省第一屆全省國語演說競賽會」,是為今日全國語文競賽雛形。

國語是目前台澎最為通行,也是當前教育、往來、書寫運用最多的語言。雖然政府推動語言平等並推展雙語措施,但台澎民眾仍深受一九四五年後所推動的國語教育影響,迄今深植不變,已逾八十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