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報綜合報導
人類幾千年文化中,早已發現情緒會反應在身體,例如,悲傷時的「肝腸寸斷」,思想煩亂時的「心亂如麻」;心事無法舒展時的「愁眉不展」。中醫也認為,七大類情緒「怒、喜、憂、思、悲、恐、驚」會影響身體,經常發怒的人,容易口乾舌燥、胸口鬱悶;過度驚喜或驚嚇,可能會睡眠不安穩、心悸;經常過思或憂慮,則有腸胃問題等等。
練習將覺知放在身體上,會更有意識地明白內在焦慮究竟給身體帶來多大的負擔,這種負擔引發什麼不適。練習時,會發覺自己的覺知不時陷入渙散,大腦幾乎每隔幾秒就會告訴你,需要去做其他事情。而冥想有助於把身體當作一個回歸的目標,順利將專注帶回自己身上,從一而終。學習理解自己當下的狀態、照顧身體需求,藉此幫助自己進行放鬆及紓壓。
第一步驟:放鬆內在
先調整好姿勢,為放鬆內在做好準備。一開始先簡單自然地呼吸,當你覺得準備好了,就進入下一個步驟。
第二步驟:設定意圖
設定目標,告訴自己:現在,我要在10分鐘內,進行身體掃描,清空身心、回歸平靜。
第三步驟:感受觸點
進行3次深呼吸,在深呼吸之間,感受到身體周圍的接觸點,如果是坐著,就去感受臀部下方的椅子、感受腳底與地面接觸的面積與觸感。如果是躺著,則感受背部與床之間的接觸感。在接觸的同時,去感受、覺知所在的當下。
第四步驟:掃描身體
當你感到內在十分放鬆,覺知會漸漸變得更靈敏。接著,去感受自己壓力、情緒的定位。讓專注力移至頭頂,從此處開始掃描,感受一下是否很緊繃?試著感受身體每一個區域,留意每個區域的狀態,像是溫度、輕重、觸感或質地。但不要分析、不要評斷,只是溫和地去感知。你會發現,只要用心觀察,緊繃感就會逐漸消失。
第五步驟:放鬆平靜
當完全掃描身上下後,會知道自己哪裡還感到緊繃。再吸一口氣,觀想氣息流入此區,帶入更多平靜和放鬆。呼氣時,觀想氣息流出並釋放那些緊繃、情緒和壓力。呼氣完成後,保持平靜,感受放鬆並在此停留沉澱。然後依次為每個緊繃的區域吸氣觀想帶入氣息,呼氣時帶出釋放。重複以上的動作,直到感覺身心變得更柔軟與平靜。
第六步驟:全身覺察
當你依次釋放了身體各部位之後,再次檢查全身,感受是否還有哪裡有緊繃感。如果有,就做一次最後的放鬆觀想。
第七步驟:回歸平靜
此時,你可能會感覺到身體變得更加平靜放鬆,請在這個平靜放鬆感中多停留一些時間。
第八步驟:自我肯定
在這平靜的狀態中,肯定自己,可以對內在的自我輕輕點個頭,表示肯定這樣的冥想練習,再吸一口氣對自己說:我釋放一切,好好地陪伴自己,我做到了。
第九步驟:意識了了分明
最後,當你準備好,就慢慢地睜開眼睛,稍微伸展一下身體。甚至還可以將冥想中發生的感受、轉變細節,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