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宏信
犬子,從字面上看來,可解釋為年幼的犬隻,但一般多用於父母稱自己的兒子,以表示謙虛之意。古代如清朝李漁《蜃中樓‧婚諾》:「只得一個犬子,如今十六歲了。」現代如「下周日是小犬結婚誌慶,歡迎闔第光臨」,都是同樣的意思。
犬子又稱「小犬」、「豚犬」,這個漢語詞彙,除了謙稱自己的兒子,還有對別人兒子的鄙稱,如《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雲長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就是反面的用詞。
根據《史記》記載,司馬相如原名犬子,字長卿,「少時好讀書,學擊劍,故其親名之曰犬子。」宋朝王楙在《野客叢書》中解釋道:「所謂犬子者,即小名耳……父母欲其易於生養,故以狗名之……今人名字猶有此意,其理甚明。」由此可知,漢代著名的辭賦家司馬相如的小名就叫「犬子」。
古代人的平均壽命較短,嬰幼兒容易夭折死亡。中國傳統有一說法,為孩子取好名,容易遭到天妒而早夭,以賤物或醜陋之名命名,則可以騙過妖魔,讓其因厭惡而放棄勾魂,保護孩子避過惡煞。可說是從前取小名的一項重要原則。
春秋魯文公的兒子名惡,齊田氏兒子名乞,衛靈公有個大臣叫司空狗,遼代皇族還有皇子名驢糞。曹操小名阿瞞,王安石叫獾郎,北周文帝宇文泰叫黑獺。名字粗鄙生厭,也多和牲畜有關聯。
司馬相如年輕時整天讀書學劍,父母擔心兒子遇到鬼魅邪祟早亡,於是幫他取名「犬子」。狗雖低賤,生命力卻十分頑強,人若也能如此,必定可以遠離鬼魅,在嚴酷的環境中活下去。
說來有趣,文武雙全的司馬相如長大成人後,逐漸嶄露頭角,隨著名氣愈來愈大,犬子之名也廣為人們所熟知。百姓皆期望孩子像司馬相如一樣,名聞天下,於是便爭相效仿,稱自家兒郎為「犬子」。
然而,司馬相如自己卻覺得犬子之名粗俗不堪,加之他十分仰慕戰國時期的趙國大臣藺相如,希望能像他一樣有所作為,遂改名為「相如」。久而久之,人們反而忘記「犬子」是司馬相如的本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