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瓜紋路十分討喜。圖/吳宏信
文/吳宏信
假日至福壽山農場旅遊,中途在博望新村休憩,行經街旁商家,發現一種外形貌似西瓜、蒂頭似南瓜的植物,但又有明顯差別,詢問店家才知是北瓜。一般人多聽說有東瓜(冬瓜)、南瓜、西瓜,北瓜確實少見,引起我的興趣。
北瓜產地一說源自南美洲,一說印度。現今皆為改良品種,種植於亞熱帶和熱帶國家,台灣則多栽種於氣候寒涼的中高海拔地區,如南投仁愛鄉、信義鄉、台中梨山,以及桃園、苗栗山區等地。
北瓜,別名熊(雄)瓜、白瓜、小瓜、番瓜、角瓜、荀瓜、葫瓜、冬南瓜、玉瓜、印度南瓜、西葫蘆,果肉類似粗冬粉,因此又稱冬粉瓜。
傳說唐太宗李世民打天下時,和幾位知交義結金蘭,發誓同年同月同日死,然而後來登基當皇帝,僅他一人存活。幾位結拜兄弟向閻王告狀,認為李世民違背誓言,希望派牛頭馬面前去拘提。諫官魏徵有陰陽眼,便下陰間和閻王商談,閻王的條件是要進貢北瓜,於是唐太宗廣收北瓜送到地府,從此陽間再也沒有北瓜。
另一說是唐太宗與東海龍王結拜,立誓同年同月同日死,然而大臣魏徵卻無心殺了東海龍王,被一狀告到地府,要唐太宗履行誓言。李世民派劉全送北瓜到地府,才得以保全性命,但人間從此再也見不到北瓜。
還有另一說載於《西遊記》,涇河龍王與袁守誠對賭,違反玉帝聖旨私改降雨時辰及雨量,被魏徵夢斬龍首。龍王為此糾纏唐太宗,導致他死後入冥界遊地府,幸有判官幫忙添加陽壽還魂,唐太宗答應送瓜答謝。回到陽間後貼榜找人下地府,劉全想見過世的老婆,便答應送瓜到陰間。至於送的是南瓜或北瓜,卻有不同版本,當成民間傳奇即可。
台灣鄉野傳奇有首詩:「我心悲哀拆皇榜,奉旨送瓜轉輪王,若無尋得素蓮生,人間再無北瓜藤。」說的正是「劉全進瓜」的故事。
北瓜在福壽山農場轉植成功,前退輔會主委馮世寬見果形紋路討喜,可作為賀禮,特地取名「福壽北瓜」,並作一首順口溜:「我不是冬瓜、西瓜、南瓜,更不是傻瓜,我是來自福壽山農場的福壽北瓜,肉似冬瓜,貌如西瓜,是種南瓜,名叫北瓜。」描述得幽默生動。
北瓜外皮厚實堅硬,肉白味甘,有南瓜的綿、西瓜的水分及哈密瓜的甜,是極珍稀的食材;且煎煮炒炸燴皆宜,有清熱利尿、除煩止渴、潤肺止咳之效,又被稱為「百瓜王」。若有機緣看到,不妨採購品嘗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