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亦純
佛教《賢愚因緣經》裡有這麼一段故事。
一位國王率軍隊經過佛陀的道場,聽到一陣悅耳莊嚴的誦經聲,為之動容,特地下馬請佛陀引介,並願意供養十萬文錢。
佛陀說:「請您先布施,否則您看到那位誦經的師父,一定會打消布施之心。」國王於是先行布施,果真看到那位師父後,立刻產生悔意,因為那位師父個子矮小,相貌醜陋不堪。
佛陀隨即向國王開示這段因緣。
許多世之前,某國有位聖者逝世,國王感念其德建塔誌念。但是監工的大臣不但沒有督促工人仔細施工,還經常抱怨批評,說:「蓋這麼高的塔做什麼?」然而當高塔蓋好時,他還是高高興興地捐了一個寶鈴。
由於疏懶和批評,大臣轉世時變成一個身材矮小、相貌醜陋的人;不過因為捐獻寶鈴的功德,又讓他同時擁有悅耳清亮的嗓音。
「欲知前生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其實不用探究到前世今生,當前的所作所為,都在在影響到我們日後的際遇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