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開學了,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可能出現所謂的「長假症候群」。在長假結束後,出現的一系列不適應反應,包括脾氣暴躁、腸胃不適、頭痛胸悶、焦慮失眠、情緒亢奮或低落等……。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症狀輕微者,在開學後1至2周內會逐漸消失,如果症狀持續超過1個月,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楊聰財指出,「長假症候群」是一種過渡期的壓力反應,在暑假結束後尤為明顯。孩子暑假若缺乏人際互動、沉溺手機世界、作息混亂等,恐影響回歸生活軌道。開學前,家長強烈督促調整作息,容易有心理抗拒感。
處理長假症候群需要耐心和時間,可透過下列方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開學適應期:
1.規律飲食與運動:保持三餐定時定量,多攝取蔬果,避免高油高糖食物。每天進行適度運動,如慢跑、散步、瑜伽,可以幫助釋放壓力、改善睡眠。
2.打造良好的睡眠環境:保持臥室黑暗、安靜、涼爽,避免在床上使用電子產品。調整固定的就寢時間,最好有8小時,量要夠、質要好的睡眠。
3.練習正向思考:試著將焦點放在新學期可以遇到的新事物,例如結交新朋友、學習新知識、參加有趣的社團,掌握活在當下的重要原則。
4.設立具體可行的小目標:不要一開始就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可以從每天完成一件小事開始,例如背10個單字、讀一個章節。
5.尋求親友與老師的支持:找信任的家人、朋友或老師聊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就是一種釋放。如果症狀嚴重,可以考慮尋求專業心理諮詢。
6.練習專注/正念:每天花幾分鐘時間靜坐或冥想,專注於自己的呼吸,感受當下的自己,能幫助平靜內心,減少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