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趣聞】軍人節與抗戰勝利

文/王文隆 |2025.09.03
109觀看次
字級

文/王文隆

我國有諸多以職業類分的節日,多溯其歷史淵源而設。比如教師節,是本於至聖先師孔子的誕辰,訂於每年的九月二十八日;醫師節採「上醫醫國」的國父孫中山誕辰,訂在十一月十二日;工程師節則是源於大禹治水的傳說,訂在六月六日。而軍人作為保家衛國的代表也有特殊節日,只不過一開始因為軍種的不同,節日是分開來的。

最早的是抗戰時期創立的空軍節。一九三二年,軍政部在浙江筧橋設立了中央航空學校,培養空軍飛行員,學校內的精神堡壘上刻著「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如此悲壯的氣節,在抗戰全面爆發之後,徹底展現。

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也在江浙一帶啟釁。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次日,日本鹿屋及木更津海軍航空隊,合計十八架九六式陸上攻擊機,由台北松山機場起飛後分兩路侵襲,其中九架飛往安徽廣德機場,另外九架直奔筧橋航校。日機在筧橋航校上空遭遇航校機隊抵抗,有三架遭擊落,我軍於現場無遭擊落者。國民政府為了擴大宣傳,對外宣稱擊落九架日機,我方毫無損傷,此為空軍首捷。

嗣後,我國空軍因數量本就不多,且多靠外援協助,很快地喪失了空優,僅能倚靠蘇聯撥交的飛機與蘇聯志願空軍勉強抵禦。一九三九年十月十八日,負責推展國內航空業務的航空委員會,發函呈請國民政府訂每年八月十四日為空軍節,並於一九四○年八月十四日舉辦第一屆空軍節。其他幾個關於軍人的節日,都是抗戰勝利之後才訂的。

第二個是陸軍節。一九四七年,為了紀念引爆全面對日抗戰的盧溝橋事變,頒訂每年的七月七日為陸軍節。隔年七月七日,第一屆陸軍節於南京舉辦。只是,此時國共內戰愈演愈烈,即使標舉抗戰的艱辛歷史,期望藉此激勵國軍將士抗擊共軍,卻也沒有太大的效果。

以上兩個軍種的節日,都是在大陸時期訂立的,但怎麼沒有海軍節呢?因為對日抗戰時,海軍很快就被敵軍消滅了,之後還被迫在長江自沉船艦以阻擋日軍溯江而上,實在談不上有何光輝戰史,因此在大陸時期並沒有海軍節。

政府遷台之後,隨著部隊重整,國防部於一九五○年四月一日成立聯合後勤總司令部,日後這一天即成為聯勤節;次年,憲兵也將爆發西安事變的十二月十二日訂為憲兵節,表彰其護衛領袖的忠貞氣節。由於各兵種皆有自己的節日,為謀統一,自一九五五年起,另訂九月三日為軍人節,而這也與抗戰勝利有關。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頒布〈終戰詔書〉,同意接受盟軍提出的〈波茲坦宣言〉,無條件投降。同年九月二日,日本外務大臣重光葵代表日本政府,於東京灣停泊的美軍密蘇里號上簽署降書;我政府則明訂次日為抗戰勝利紀念日,放假一天,懸旗慶祝三天。次年起,九月三日僅紀念不放假,嗣後,這一天亦為國家秋祭(為紀念革命先烈及陣亡將士而舉行的祭典活動)的日子。

或許是因為抗戰表現不佳,導致沒節可過的羞恥。一九五八年,海軍在八二三炮戰運補期間,於金門料羅灣打了一場大規模海戰,在數量居於劣勢下,以寡擊眾,擊沉擊損共軍十餘艘船艦,保障了運補路徑的安全;其中,沱江艦以單艦力抗多艘敵軍艦艇,受重創而功成身退,獲頒榮譽虎旗。而九月二日這一天,就被引為海軍節。

從此之後,我國各軍種除了皆有各自的節日之外,還有一個共同的軍人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