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雲蘇
清代才子紀曉嵐,是清朝乾隆時期的進士,也是是頗負盛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
他曾擔任《四庫全書》的總纂修官,學問淵博、才華橫溢,對聯佳句總能信手拈來,常能博得滿堂喝采。故和同時代的江南才子袁枚齊名,有「北紀南袁」之稱,是當時文壇兩顆耀眼的星星。
有句話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年少聰慧者長大後未必成材。但這一句話放在紀曉嵐身上恐怕就不太適合了,因為他的聰慧與機敏,不僅在幼年時即已嶄露鋒芒,更在其一生中持續綻放出光采。
據說,當紀曉嵐還是個孩子時,就展現了過人的膽識與反應。
有一天,年紀尚小的他和一群同伴在街上踢球,踢著踢著,竟把球踢到一位太守的轎子裡。身邊的侍衛見狀大聲喝斥,同伴們都嚇得四處奔逃,只有紀曉嵐站在原地沒跑,想要把球拿回來。
太守掀開簾子,看到所有的小孩都跑開了,只有年紀小小的紀曉嵐還站在那裡,他很好奇,這個孩子的膽量竟然如此大?於是就對紀曉嵐說:「這樣吧!我出一個上聯,如果你下聯對得好,我就把球還給你。」
接著,太守開口言道:「童子六七人,唯汝狡。」紀曉嵐聽罷,馬上脫口對出:「太守兩千石,獨公……」然而最後一個字,卻遲遲不肯說出來。這可把太守急壞了,連忙問他:「獨公怎麼樣呢?」。
只見紀曉嵐不疾不徐地說:「太守大人如果肯把球還給我,那就是獨公『廉』;假如不還呢……」紀曉嵐繼續賣關子,太守急忙又問:「球不還,獨公又如何呢?」紀曉嵐神情自若地說:「那就是獨公『貪』」。
太守聽了之後哈哈大笑,深深被這個孩子的勇氣與智慧給折服了,便爽快地將球還給了他。
多年之後,紀曉嵐果然不負童年機敏之名,成為清代著名才子,在仕途和文壇上都有很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