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為幫助業者充分運用人工智慧(AI)人才,及讓有意投入AI產業的人才擁有清楚的生涯路徑,數位發展部日前發布《AI產業人才認定指引》,以國家級視角首度定義AI人才的三大角色、九項關鍵能力及認定標準;讓企業招募與培訓、個人學習與認證提供實用依據。
今年經濟部與學界及產業界共同推動「AI新秀計畫」,包括台灣微軟、日月光、宏碁資訊等超過六十家國內外企業,參與AI育才計畫,提供實習機會與業界導師資源;新一波的「AI新秀計畫」申請案,即將在九月一日截止。
《人才指引》將AI人才分為研究型、開發型及應用型三大類,並依產業應用實況,細分為五種能力類型:AI應用素養、AI工具應用、AI程式語言應用、AI模型訓練、AI服務開發,及AI素養、文書應用、圖文應用、影像應用、音源應用等關鍵能力。
美國史丹佛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與OpenAI研究組織共同建構了AI指標體系,就五個面向對AI發展進行分析並提出報告。
其中,從研究與發展、經濟與教育相關面向,觀察到中國大陸的崛起,及日本、新加坡的強勢,他們的作為,可作為台灣推動AI的參考指標。例如為提升全民AI素養,新加坡針對不同對象背景或年齡層,設計不同形式及難易度的培訓課程,還推出針對所有人的三小時免費AI課程「AI for Everyone計畫」,讓任何人,包括專業人士、學生甚至退休人士都能具備AI的通用知識。日本培養能將AI知識用於其他領域的複合人才;中國大陸則相當重視AI高端人才團隊的培養工作。
由於AI產業發展迅速,台灣已經出現人才不足及能力有待提升的困境。據知名商業社群平台領英(LinkedIn)發布的《二○二四年AI人才集中度》調查,前十名包括新加坡和南韓,台灣未在其中;另據國際顧問機構Tortoise《全球AI指數評比》,表現突出的新加坡位居全球第三,台灣則名列第二十六名,與新加坡在AI發展存在明顯差距。台灣微軟總經理卞志祥就指出,「台灣是全世界AI經濟生態圈中,從設計、製造到產業應用,擁有最完整人才面向的場域,且極具可塑性」。但他同時感嘆,台灣AI人才的培訓與運用之間存在鴻溝。
《二○二五年台灣人才白皮書》也指出類似的結論,對企業來說,包含加大培訓力道、內部輪調與職涯發展計畫的「員工技能發展」,對企業與勞工的關係而言,重要性已超過加薪;近九成企業認為,員工的技能未跟上產業需求,近五成企業認為兩年內需再培訓及再升級技能,但有百分之六十六的企業憂心員工是否具有自主學習意願。
世界經濟論壇(WEF)在《未來工作報告》中也指出,百分之六十的企業認為發展的最大障礙是員工的技能落差,高於長久以來被認為是企業發展最大挑戰的缺工問題(人難求)的百分之五十三。
國發會估計到二○二八年,台灣勞動力將短缺約三十五萬人,到二○三○更將上升到四十八萬人,受勞動力短缺影響最嚴重的領域,就是AI產業。
因此,如何提升AI人才的量與質,是未來發展AI產業的重中之重,做得好,台灣才有機會發展成所期望的「AI之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