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色彩敏感,可以用紅椒、玉米、菠菜、紫高麗菜等製作「彩虹飲食」,既增添視覺吸引力,又能提升食欲。圖/123RF
均衡的蔬食飲食不僅能提供兒童所需的營養,還能培養對食物的認識與尊重。圖/123RF
文/張郁涔(新光醫院營養師)
隨著現代人對健康與環境的關注日漸增強,蔬食不再僅僅是宗教或理念上的選擇,而是成為生活中家庭飲食的新趨勢。許多家長開始思考:孩子可以吃蔬食嗎?會不會營養不夠?事實上,均衡的蔬食飲食不僅能提供兒童所需的營養,還能培養對食物的認識與尊重。而最好的起點,就是從「親子共煮共食」開始。
孩子參與做菜
是一種食育體驗
孩子從小的飲食習慣,深遠地影響一生的健康與價值觀。邀請孩子參與做菜的過程,不只是學會切菜、洗米,更是在告訴他們:食物來自哪裡?我們為什麼選擇這樣吃?一顆豆子、一塊地瓜,都能成為學習的起點。
透過親子共煮,孩子能夠學到:
1.食物的多樣性與天然原貌
2.尊重自然與珍惜資源
3.動手實作與生活能力
4.與家人共處的溫暖連結
特別是在蔬食的世界裡,孩子會發現,沒有肉的料理也可以香氣四溢、色彩繽紛,學會欣賞胡蘿蔔的甜、番茄的酸、香菇的鮮,這種敏銳的味覺與對自然的好奇,將是成長中難能可貴的養分。
一起做一起吃
親子蔬食小撇步
初次嘗試親子蔬食時,不妨從簡單又有趣的料理開始。
1.從「捏、揉、拌」開始:感官體驗很重要,像是做豆腐漢堡排、蕃薯湯圓、蔬菜飯糰,讓孩子用手揉一揉、捏一捏,參與感十足。
2.色彩繽紛的蔬食便當:孩子對色彩非常敏感,可以用紅椒、玉米、菠菜、紫高麗菜等蔬菜,搭配五穀飯,製作「彩虹蔬菜壽司」或「彩蔬炒麵」,既增添視覺吸引力,又能提升食欲。
3.小廚師專屬任務:根據年齡分配任務,如撕菜葉、洗水果、搗南瓜泥,讓孩子有成就感。每一次的成功經驗,都是下一次參與的動力。
4.說故事+學食材名稱:切香菇時一邊說:「你知道嗎?香菇裡有一種營養素叫『多醣體』,可以幫助我們免疫系統變強!」結合營養與趣味,讓孩子對食材產生情感連結。
蔬食搭配得宜
也可以營養滿分
家長最常擔心的問題是:孩子吃蔬食會不會缺乏營養?其實,只要注意食材的搭配,蔬食一樣可以補足孩子成長所需的蛋白質、鐵、鈣與維生素B12等營養素。(依據食物代換表每一份含量從多到寡排列)
‧蛋白質來源:黃豆製品(豆包、豆漿)、毛豆、藜麥、堅果。
‧鐵與鋅:芝麻、紅豆、黑豆、深綠色蔬菜。
‧鈣質補充:黃豆製品(豆腐、豆乾)、植物奶(選擇有強化鈣的)、黑芝麻醬。
‧B12來源:強化植物奶、營養酵母,或醫師建議下使用補充劑。
每周與孩子一起設計一份「蔬食彩虹菜單」,例如一天紅色(番茄、紅椒)、一天綠色(花椰菜、菠菜),不僅提升興趣,也能自然而然吃進多元營養。
用食物傳遞愛
是家庭溫情源泉
每一次下廚、每一餐圍坐的片刻,都是父母用食物傳遞愛的方式。親子共煮共食的蔬食練習,不只豐富了孩子的味蕾與知識,更在忙碌生活中,留下最珍貴的親情回憶。
當我們在餐桌上告訴孩子:「我們選擇這樣吃,是為了健康、為了地球,也為了愛護所有生命。」這不只是一頓飯,更是一種價值的傳承。讓蔬食,成為家庭溫情的源泉,也成為孩子一生受用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