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地仁道
文聖孔子、武聖關公,至於巧聖,一般想到的多是春秋時代著名工匠魯班(又稱公輸班、公輸盤,因生於魯國,後人多稱魯班)。據說,他發明了鋸子、墨斗、曲尺等工具,延用至今,對中國工藝發展貢獻極大。
然而,卻曾有一位工匠令魯班吃癟,就是墨子。
墨子,名翟,戰國時期墨家學說創始人,提倡「兼愛」、「非攻」,即人們應彼此相愛,避免戰爭。墨子同時也是一名技藝高超的工匠,深知只講大道理是無法換來和平的,因此他研究並製造守城器械,到處幫受到侵略的小國禦敵。
《墨子‧公輸》記載,有一次楚國想攻打宋國,魯班為其打造攻城用的雲梯,可說是當時的高科技武器。墨子知道後,日夜兼程趕到楚國阻止,還給楚王講了一個比喻:楚國廣袤富強,宋國弱小貧瘠,楚伐宋,就如同富人捨棄錦衣玉食,跑去搶窮鄰居的粗衣糟糠。
但楚王大概覺得雲梯既已造好,這樣的新奇科技不用豈不可惜?墨子於是解下腰帶作城,以木片為器械,與魯班打一場模擬攻防戰。他要向楚王證明,只要他去幫宋國守城,魯班的攻城器械就毫無用處!
結果,魯班九次使出機巧的攻城器械,全被墨子擋了下來,即使把所有器械都用盡了,墨子的守城戰術還綽綽有餘。魯班心有不甘,故作高深莫測地說:「我知道用什麼方法對付你,但我不說。」
說穿了也不是什麼高招,就是當下把墨子殺了,他便不能幫宋國守城了。卻不知,深謀遠慮的墨子還有後招:「你殺了我也沒用,我早就派三百位弟子帶著守城器械,到宋國城池待命啦!」楚王大大嘆服,說:「好啊,我不攻打宋國了!」一場可能的戰爭,就這樣消弭於無形。
從以上故事看來,墨子不論工藝、謀略還是悲天憫人的胸懷,都遠勝魯班;從工藝科技守城之「巧」、為百姓安樂奔走之「聖」來看,或許墨子才是真正的「巧聖」。只可惜,隨著秦始皇統一六國、法家治世,漢武帝獨尊儒術,墨家迅速衰微。
在人們擔憂科技帶來毀滅的現今,或許,我們應重新找回墨子以科技造福社會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