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齋
玄奘的幽默感並非偶然,早在長安時,他就以「善譬喻」著稱。據唐朝釋道宣所著《續高僧傳》記載,他曾用「螞蟻搬山」比喻愚公精神,鼓勵弟子堅持求學;在西行路上,也曾面對盜匪威脅,以一句「諸位若求財,貧僧唯有經書;若求法,倒可分享」,讓劫匪啞然失笑,最終化敵為友。
這種智慧,與其說是天賦,不如說是修行的一部分,因佛教講求「方便善巧」(upāya-kauśalya),即根據對象調整說法方式。玄奘深諳此道,因此他的幽默不是輕浮的玩笑,而是一種「慈悲的機智」,目的是讓人更容易接受佛法。正如他在《成唯識論》中所言:「真如無相,然假言說以顯。」意思是,真理雖嚴肅,但傳遞方式可以靈活。
玄奘的「猴子妙答」雖是個小故事,卻讓我們看到,一位偉大的文化使者,不僅需要淵博的學識和堅定的意志,還需要一點幽默感來潤滑文化的齒輪。
今天,當我們翻看《大唐西域記》的厚重書頁時,不妨想像:在那爛陀寺的菩提樹下,一位風塵僕僕的大唐法師,因一句誤聽的笑話而開懷,而周圍的印度僧侶亦報以善意的笑聲;也就是那一刻,超越了經卷與教義,直抵人心最樸素的共鳴。
幽默,確是人類最通用的語言。或許,這也是玄奘留給我們的另一重遺產:真正的修行者,從來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聖像,而是在人間煙火中,依然能保持智慧與溫度的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