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傳法】玄奘隱藏於袈裟下的幽默(下)

文/陳齋 |2025.08.13
95觀看次
字級

文/陳齋

玄奘的幽默感並非偶然,早在長安時,他就以「善譬喻」著稱。據唐朝釋道宣所著《續高僧傳》記載,他曾用「螞蟻搬山」比喻愚公精神,鼓勵弟子堅持求學;在西行路上,也曾面對盜匪威脅,以一句「諸位若求財,貧僧唯有經書;若求法,倒可分享」,讓劫匪啞然失笑,最終化敵為友。

這種智慧,與其說是天賦,不如說是修行的一部分,因佛教講求「方便善巧」(upāya-kauśalya),即根據對象調整說法方式。玄奘深諳此道,因此他的幽默不是輕浮的玩笑,而是一種「慈悲的機智」,目的是讓人更容易接受佛法。正如他在《成唯識論》中所言:「真如無相,然假言說以顯。」意思是,真理雖嚴肅,但傳遞方式可以靈活。

玄奘的「猴子妙答」雖是個小故事,卻讓我們看到,一位偉大的文化使者,不僅需要淵博的學識和堅定的意志,還需要一點幽默感來潤滑文化的齒輪。

今天,當我們翻看《大唐西域記》的厚重書頁時,不妨想像:在那爛陀寺的菩提樹下,一位風塵僕僕的大唐法師,因一句誤聽的笑話而開懷,而周圍的印度僧侶亦報以善意的笑聲;也就是那一刻,超越了經卷與教義,直抵人心最樸素的共鳴。

幽默,確是人類最通用的語言。或許,這也是玄奘留給我們的另一重遺產:真正的修行者,從來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聖像,而是在人間煙火中,依然能保持智慧與溫度的行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