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振藩
讀童岳薦的《調鼎集》,內有三則藕粉,分別為:「藕粉非自磨者,信之不真」;而在食用時,須「先將冷水調勻,配碎胡桃仁、桔餅丁、洋(白)糖,用開水沖攪熟」;若「做藕粉」,則老藕切段浸水,將磨缸上架起,以就磨上擦之,「淋漿入缸,絹袋絞濾,澄去水,晒乾。每藕二十斤,可成粉一斤」,其作用在「療血症」。
我不明其義,後翻《綱目拾遺》,才知道此藕節粉,能「開膈,補腰腎,和血脈,散淤血,生新血。產後及吐血者,食之尤佳」。原來有這麼多好處,難怪一直被奉為上品。書中強調,一定要自磨,可見自古即有仿冒者。
基本上,藕粉一般為暗淡紅色,純白者或漂白為偽品。市面所售成品,大抵可用,如果自行製作,其法如下:
取粗(老)藕,不限多少,洗淨,截斷,水中浸三宿。幾次換水,看水極潔淨,撈出在碓中舂爛,以新布絞取汁,將渣再舂搗,再絞,至汁盡為度。用細布濾去雜物,然後用棍攪汁,使旋轉澄清,倒去清水,將澄下粉鋪在潔布上晒乾,取下,收貯。(以上見陶文台《中國美食經》)
藕粉用滾水調沖,呈半透明膠糊體,一飲之後,清香滿口,既可裹,亦充點心,乃傳統的營養食品。習慣作為嬰兒代乳品,老年代食品及病人流體食物。
質量好的上等藕粉,色呈淡白,略顯肉色,每片似桃花瓣,望之鮮豔悅目,俗稱「桃花片藕粉」,市面較難獲致。
早在明代洪武年間,蘇北產的「寶應藕粉」,即已譽滿東南。本來都是手工操作,現該處設有水泗藕粉廠,在粉碎、過濾、漂洗、烘乾等工序方面,皆實現機械化或半機械化,質量以及產量,皆有明顯提升,滿足市場需求。
杭州名產「西湖藕粉」,產自三家村,我有幸嘗過,經沖泡後,味醇清香,甚是歡喜。周作人則反是,他在《知堂談吃》中,就「藕的吃法」寫道:「藕粉我卻不喜歡,吃時費事,自是一個原因,此外,嫌它薄的不過癮,厚了又不好吃,可以說是近於雞肋吧!」
藕粉泡而食之,據《本草綱目拾遺》之法,應「先以冷水少許調勻,次以滾水沖入,則凝結如膠,色如紅玉可愛,加白糖摻食,大能營衛生津」,周應未如此,故難得其奧。
藕粉圓子,簡稱「藕圓」,又叫「藕粉元宵」,是江蘇著名點心,鹽城尤負盛名。用餡心反覆滾裹上藕粉成元宵狀,再經煮製而成。成品透明呈蜜棗色,外層圓滑晶瑩,具有彈性,餒心甜潤,食之爽口不膩,主供夏季食用,博得食客讚賞。
其製作要領為:藕粉可塑性差,無法包塑成形。鹽城地區先將餡心成形,以滾黏之法,在餡心上多次滾裹乾藕粉,每裹一次,入滾水燙一回,如此反覆多次,藕粉糊化定型,就算大功告成。其餡心挺考究,乃加杏仁、核桃仁、松子仁、金橘餅等研末炒製而成。
前北大教授費孝通對此十分欣賞,將之形容為「一顆顆沒有去殼的新鮮荔枝」,並給予至高評價,道:「入口著舌,甜而不膩,厚而不實,不脆不酥,非漿非固,嚼及其核,桂香滿口。」
我曾在揚州偶嘗,他所謂的桂花香,乃在滾煮藕圓時,加入桂花糖滷,方有如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