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人143】Kickstarte創辦人斯特里克勒 助創作者無後顧之憂

文/楊慧莉  |2025.08.09
145觀看次
字級
斯特里克勒與夥伴一起創辦的創意融資平台「Kickstarte」, 資助許多創意計畫,翻轉藝文界單打獨鬥的窘境。圖/Nate Riggs
過去,人們買CD回家聽,讓音樂人可以有收入。圖/123RF
斯特里克勒呼籲賦權藝術家,邀請他們與我們一起建造更好的世界! (示意圖)圖/123RF
創意人本來就是領導者和創業人士,如創作歌手桃莉‧巴頓把她的天賦和名聲變成全球事業,並在家鄉打造一座主題公園。圖/Billboard
圖/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文/楊慧莉

藝術可以陶冶心性,是人類文化中不可或缺。然而,從古到今,藝術創作者的生活始終沒有保障,甚至有些艱辛。如今遇上AI創作的時代,更是雪上加霜。然而,有人決定扭轉局勢,讓創作者不再孤軍奮戰,並進而改變大眾文化的走向。他是創意融資平台的創辦人斯特里克勒……

自助助人
為創意人請命


揚西‧斯特里克勒(Yancey Strickler)以樂評人開啟職業生涯。之後,他從作家變成企業人,與夥伴一起創辦了知名創意融資平台「Kickstarte」。此平台多年來資助了許多創意專案,讓眾多藝文人士受益,最重要的是,翻轉了藝文界單打獨鬥的窘境,可謂發揮一定的影響力。

斯特里克勒之所以創辦Kickstarte,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而這一切要從他小時候說起。

從作家到企業家

原來,斯特里克勒小時候就有當作家的夢想。隨著成長,他逐夢踏實,大學修英文、寫作和哲學,儼然是個文青。由於父親是音樂家,他對音樂從小耳濡目染,學養豐富。等到出社會後,有十年時間,他靠著到處寫音樂評論,賺些微薄稿酬養活自己。

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報章雜誌上,如紐約文化刊物《村聲》(The Village Voice),他便覺得很驚喜。當時,他也開始出版幾本獨立誌,或是弄個小唱片公司。總之,就是找些好玩、有趣的事來做,並未認真當創業。

後來,斯特里克勒看到一些大樂團,便自忖要想辦法讓更多的人聽到這些好音樂。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遇到合作夥伴陳佩里(Perry Chen)。

兩人在布魯克林的一家餐廳認識。陳佩里告訴他關於群眾募資和創辦Kickstarte的想法。陳佩里也是音樂人,想辦一場演唱會,可惜沒金援。他們當時只是有個很棒的想法,並未想當企業家,只覺得必須學習「如何把想法轉化成企業」這種事。而斯特里克勒會想要創辦一個募資平台,純粹是因他也來自文化領域,很關心這檔事。剛好募資平台的想法可以解決他在思考的許多問題。

既然有朋友的想法擺在眼前,斯特里克勒就順其自然的一起創辦募資平台。當時,是二○○九年。

藝文界窘態畢露

斯特里克勒所思考的問題無非就是藝文界長期以來所面對、且每下愈況的窘境。他舉自己所熟悉的音樂領域來說,上個世紀九○年代晚期,人們如果想聽音樂,不是轉開收音機聽免費音樂,就是買唱片或CD在家聆賞,到了網路時代音樂串流服務出現,只要以租用的方式就能聆聽各種音樂,也因此人們付更少的錢,但音樂家的收入變少了,而串流平台就賺大錢了。

他進一步指出,最近有研究者發現串流平台出現一種新型態的歌曲:由幽靈藝術家所創作的幽靈歌曲。換句話說,串流平台依據電腦演算法得知人們想聽什麼音樂,就付費請一些不知名的音樂人創作,而近幾年平台的播放清單顯現大量的幽靈歌曲,都要蓋過真正藝術家的作品了,因為前者不用付版權費,但後者需要。如今,AI上場,幽靈歌手不必再是人類,呈現一種沒有藝術家的藝術未來。

過去二十五年,斯特里克勒以創作者之姿立足於社會,在備嘗艱辛後,決定自助助人,於是創辦Kickstarte,給創意人繞過「守門員」的方法,讓他們的計畫直接面世。他表示,在募資平台成立前,許多很棒的計畫根本無緣面世,因為它們不符合既有的商業範型;有了平台後,數百萬的人以交換的方式投入大筆資金支持新的創意。

超越創作者經濟

斯特里克勒補充說明,即便目前有創作者經濟,但多數的創作者卻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約有百分之八十五的視覺藝術家一年賺不到兩萬五千美元,只有百分之十三的創意人有全職的收入。所謂的創意人包括音樂家、手藝人、社區劇場導演、陶工等,「他們可能是我們的家人、朋友、鄰居,以他們的創意、靈感啟發我們,社會卻沒有提供讓其生存的方便管道,像是自動加保的健保服務、退休福利,也沒有累積財富的路徑。」換言之,在當今全球資本主義的世界,創作者必須完全靠自己,就像十八世紀四處叫賣的小販,走遍各個村落兜售專案,拼湊出自己的生計。

斯特里克勒曾是過來人,因此深知其箇中滋味。當時,他在創作者經濟中奮發圖強,卻也愈發覺得孤單。在創作風格上跟他最雷同的人,成了他最大的競爭者,讓他不斷處於苦惱、疲於奔命和孤獨的狀態中。

在沮喪中,斯特里克勒急中生智,著手一個新的計畫,叫做「Metalabels」。這個計畫協助創意人一起發表作品。其中一個最早發表的作品源自他和另外十個人依據相同主題的個別創作。

此作品讓他找到幾位原本不認識的人一起創作。他們把創作集結出版成書,初期銷售額用來支付成本,之後的利潤百分之七十平分給參與的創作者,剩下的百分之三十存起來,用來支付未來的計畫。這個專案讓他們創造出兩千本的佳績,賺了七萬美元。後來,他們又出版第二部作品,作者有所不同,銷售量比第一部作品更好,共同收益達六位數,讓他們喜出望外。

開創新局
改寫大眾文化


之後,斯特里克勒不以「Metalabels」計畫為滿足。他想運用現有的組織結構讓所做之事維持長久。然而,當他考量現有的各種商業模型,發現都不盡理想。於是,他開始想著,是否可以為所經手的創意計畫打造一種新的結構?

成立藝術家公司

斯特里克勒找到一位所信任的同事,兩人請教專家,有關如何創建新的公司型態。同時,也招兵買馬,為此事集思廣益。最後,他們為創意工作打造一個新的架構,稱為「藝術家公司」(the Artist corporation,簡稱 A Corp)。

斯特里克勒認為藝術家公司可以是一扇門,讓創意人士走進一條邁向蓬勃發展的新道路,就像一個公司那樣,卻是專為創意人士而設。比方說,要組成一個樂團,可以從藝術家公司著手,裡頭可能有五個成員,但他們不只是成員,也是一群集體擁有組織的人,且有權力擁有智慧財產、裝備和事業。當他們開始有收入,錢就會根據他們當初的協議轉到每個成員的帳戶裡,甚至可以把部分錢財存進庫房裡供未來計畫使用,或是與其他的藝術家公司合作,變成共用資金,以獲取更好的健保服務或其他福利。

斯特里克勒進一步解釋,藝術家公司也可以同時收取商業營收和非營利的資金來源;而如果有個更大的商業體出現,也不用像慣例那樣,把智慧財產權賣給該商業體,而是讓商業體投資於藝術家公司,提升其價值,當一切進行順利,人人都能獲利。

創意人的新標配

斯特里克勒也強調,一些商業模式對企業來說沒有問題,但創意人可能會做不來,但藝術家公司將採行同樣的商業能力,並把這種能力交在創意社群的手裡。而他認為創意人本來就是領導者和創業人士,只是一般人不用這種方式看待他們。如美國創作歌手桃莉‧巴頓(Dolly Parton)就把她的絕佳天賦和名聲變成全球事業,甚至在家鄉打造一座主題公園,以示慶祝。

當然,桃莉有天賦、行動力和運氣,甘冒風險,才能登峰造極。未必所有的創意人都有那樣的機運,但斯特里克勒相信,一些可善其事的工具和自我決定都該放進每個藝術家的標配裡;而有創意的人享受不到資本主義的任何好處,但藝術家公司將首次視他們為經濟要角,為他們創造一個可讓人珍視其創意工作的穩定架構,也將革新各個行業的運作方式,促成更多的錢財流進這個領域。另外,許多財源來自粉絲,他們未必期待投資報酬率,只是想支持他們所樂見的世界。

呼籲賦權藝術家

為了落實藝術家公司的想法,斯特里克勒與團隊正遵循創造新公司型態已建立的路徑,而他的團隊裡有人先前有過成功經驗。他表示,這方面的工作有許多部分是公開進行。他們要建立一個聯盟,裡頭有藝術家、創作者、粉絲、投資者、政治人物,以及所有相信藝術家公司能讓大家受益的人。他強調這麼做不是反科技、反AI,而是關於建立一個我們都想住在裡頭的世界。

斯特里克勒深信,如果我們讓藝術家處於無力的狀態,人類在文化上的選擇就會愈來愈受限,但如果讓他們不再是單獨的個人,新的可能性就等待著我們。他想像下個「迪士尼」將不會由AI或某個傳統公司經營,而是交由藝術家公司,藉由一群人落實其深具創意的遠見,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因此,他呼籲世人別再同情藝術家,而是賦權藝術家,邀請他們與我們一起建造更好的世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