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近日中南部接連豪雨造成淹水、路崩等災情,當許多民眾還在遭受道路積水、家園損毀、水電中斷、農損瘡痍之苦;而經濟部卻發布五張「治水績效」圖卡,把政治宣傳置於救災人道之先,令人十分反感。
經濟部的「圖卡治水」,再一次映照出官僚體系心態與民間疾苦感知的嚴重距離。當前人民對政府最迫切的要求,不是紙上的績效,而是及時有效的實質防災與救災協助。
丹娜絲颱風帶給中南部的重創迄今仍有眾多家園尚未復原,近日受低氣壓帶與西南氣流的夾擊下,中南部連日降下致災性豪雨,出現重大淹水、道路坍方等災情。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雖已開啟二級應變,賴清德總統也指示成立雲嘉南災後復原前進指揮所,派遣內政部、經濟部、農業部及工程會等單位進駐。
然而,政府即使開設了相關災害應變指揮中心,仍然發生南橫公路因未實施預警性封路,導致一輛載有一家五口的小客車,因路基流失墜谷的憾事。
南橫公路因路基流失導致車輛墜谷,就有在地民眾質疑:政府為何未及時封路?氣象署已發布大豪雨警報,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指揮官為什麼沒有把即時雨量等資訊加強傳達各地,提醒民眾「非必要應避免行駛山路、前往山區」,甚至連照表操課的封路SOP(標準程序)也沒有做。究竟是當前政府對防災的能力不足?還是心態鬆懈連應有的警覺都出了問題?
從丹娜絲颱風造成雲嘉南重大災情但政府反映出的冷漠與無情,到近日低氣壓帶與西南氣流帶來的致災豪雨,在在顯示當前政府脫節,未能對人民受災感同深受,無論在心態或防災、救災能力都嚴重掉了鏈,實非全民之福。
颱風過後,當災民向賴清德總統陳情求救,總統卻冷回「不能什麼事都靠國軍」、「社區應該合作自己救」,讓災民們非常心寒。如果政府或國軍救援的力量早一點進入,或許就不會發生兩名老翁為了蓋帆布與修理自行攀爬屋頂摔死,或者老婦因停電在家中點蠟燭被燒死。
豪雨不斷、災害擴大,當許多民眾的家園還泡在水裡,或忙於清淤重建,經濟部把有限心力花在製作圖卡強調「治水績效」,點明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加強雲林、嘉義、台南等地的治水與防洪能力,「退水快、淹水面積少」,「前瞻計畫每分錢都值得」,有如在災民傷口上灑鹽,更激起民意反感。
如果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掌握判讀各地即時雨量,提早做好防災預警與封路,或許南橫公路上就不會有小客車因路基流失而墜落山谷的憾事。
當許多民眾正面臨道路積水、家園損毀、水電中斷之際,政府對災民受苦受難的痛苦應有同理心,動員各種力量積極聚焦災後支援,而不是在尚未落實救災就硬擺政治宣傳,顯得冷感且脫節。
諷刺的是,政府一面宣稱治水有成,一面又將災情推給「極端氣候超出設計標準」。這種「成功歸自己,失敗歸老天」的政治話術,再次暴露了政府官員們的官僚心態。
極端氣候已成新常態,降雨頻率與強度益發無法預測,防災與治水更需長期投入,各界人士亟應共同投注更大心力。
在家園還在泡水之際,此時有何「績效」可談?看來治水還須先治心,政府官員請趕快拿出對災民的同理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