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堪稱這個動盪年裡最關鍵的月分。美國邊打邊談的對等關稅談判,尚未完全畫下句點,新一輪的經貿互動架構還要繼續斡旋之際,緊鑼密鼓進行的穩定幣發展規畫,已同時於中美兩國揭開序幕──美國在川普政府強勢主導下,跑完了立法程序,中國大陸則以香港為試點展開部署,《穩定幣條例》八月起正式實施。預告著上半年相互拉扯的經貿戰,即將轉入以虛擬貨幣為主的金融戰。
穩定幣的發展過程頗為曲折。自以比特幣為主的虛擬貨幣出現以來聲勢浩大,若視其為商品,每枚價格狂飆到難以想像的天價,若視其為支付工具,具有的無限分割和適用全天候對口交易的特性,確實提供以更便宜的成本,協助交易行為完成的便利。這一種既可視為商品,又能挑戰傳統法定貨幣交易功能的新科技,由於難以遏止,各國央行逐漸改變排斥、防堵的立場,轉向構思要如何因應此一新崛起的科技貨幣。
由央行利用區塊鏈技術參與數位貨幣的發行,雖已成了主流想法,但發展過程中,中美兩國對於虛擬貨幣的態度也出現分歧。中國大陸堅持央行主導數位貨幣(CBDC)的發行,即把國家發行的法幣虛擬化,美國自川普上台後,放棄了這樣的想法,聯準會(央行)仍為國家貨幣的發行機構,但它不發行數位貨幣,是由金融機構為主的單位,按一比一的比率定錨美元(或短期美債),來發行數位貨幣。
前者最大的疑慮是,如果由央行發行數位貨幣並開始廣泛流通,只要再配合建立一個強大的資料系統,理論上,是可以完整掌握每個人一生的所有經濟生活行為,高度監控力量之強大難以想像,引起的質疑自然甚大。相對而言,美國的穩定幣採取的是與美元定錨的方式,可以將其想像虛擬化後的港幣,因為港幣的發行也是採用了定錨美元的概念,讓其化身為另一種形式的美元,將其虛擬化後,消費行為的金流是分散在不同機構,香港金管局(央行)並沒有掌握最原始的資料。
再就美國的特殊性來看,穩定幣還有幫美元減壓的功能。尤其在去美元資產的浪潮下,美元與美債已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弱勢商品,若缺少買方,其價值還會愈來愈低,而透過定錨美元方式發行的穩定幣,可以創造出美元資產的新買家,它們願意購買是因為運用在支付上,比銀行體系更加方便和便宜,或能視此為「出讓一部分央行的支付特權,換取美元資產發展穩定」的設計。
當前的穩定幣發展呈現兩強相爭的局面,顯然中美雙方都認為,在虛擬貨幣的發展上要搶到機先。尤其中國大陸,一來眼見美方透過SWIFT系統封殺不配合國家,二來想利用金磚國家結盟的方式另闢蹊徑,發行金磚幣,也遭到美國的抵制與封殺,此時面對一個美國積極運作的全新金融世界,又豈能毫無作為。香港的穩定幣計畫只是第一步,人民銀行對人民幣穩定幣的發展方案,才是關鍵的所在。
金融戰的號角已吹響,中美較勁搭起了新舞台,台灣雖無能力成為這場金融角力的主角,但對其影響絕不容輕忽,全球金融秩序即將改寫,務必好好觀察穩定幣上路後的發展趨勢,並認真的思考我們到底該何去何從。